在立定期間,騎手的雙手保持著控韁,腿與馬保持著接觸,使騎手和馬都集中注意力,同時避免馬后退。立定時馬后退發生于兩種情況,一是在令馬停止時沒有保持其推進力,二是控經太猛或太緊。
因此,手的扶助要柔和不能用力太猛,令馬停止的同時保持其推進力,馬就能立正站穩并為再次前進做好準備。
后退
后退通常由立定進行,是使馬前肢沿后蹄跡左右對稱向后運動,一完步有 2 個節拍其著地順序為:左后蹄和右前蹄一右后蹄和左前蹄兩對角肢幾乎同時抬起,同時落地.后退的步伐要正直、有力、不慌不亂、四蹄必須靈活自如地抬起和落地,馬保持正確的姿勢。
扶助
后退時,騎手上身稍向前傾,減輕馬后軀的負重,輕輕控兩韁,使馬后退。令馬后退幾步后,再弛韁,使其停止,然后再令馬后退,依此方法逐次后退,但后退次數不可過多,后退距離一次不可過長,一般為 3 一 5 步。
改變方向
改變方向,即變換里懷。里懷是指在馬場內躺馬運動時,騎手向著馬場中心的一側。如騎手右側向著馬場中心時,叫右里懷,左側位于馬場中心時叫左里懷。改變方向時,應當使馬體的屈曲適合它行進的曲線,即在不改變步法、節奏或速度的情祝下,馬的身體應隨行進曲線,由頭至尾相應彎曲,但后蹄跡必須跟隨同側前蹄跡并在同一線上。
這種姿勢又稱“內方姿勢”。在訓練中實施變換里懷,是為了使馬體左右側關節及肌腿等得到均勻鍛煉,也使馬體左右側運動均衡,同時訓練騎手馬上平衡及內外方控馬的能力。變換里懷通常有斜角變換和直角變換 2 種。
斜角變換里懷時,馬匹在橫蹄跡線行至隅角處回轉,沿對角線行進,在到達對角線隅角處變換里懷進入橫蹄跡線,再通過隅角繼續前進。
直角變換里懷時,馬匹由橫蹄跡線通過隅角進入縱蹄跡線后,于橫中央線處回轉,通過橫中央線到達對側縱蹄跡線處變換里懷,再沿縱蹄跡線前進。
扶助
保持正確騎乘姿勢,將體重稍移于內側。內側腿在馬肚帶處的脅側保持著正常接觸,外側腿在肚帶的后方保持著正常接觸,如需要較大的推進力,用內側腿給一個快速的推壓即可.內側手輕輕控韁保持方向.外側手稍壓韁.控制馬的步法并促使馬體屈撓,同時控制馬的頭頸不向內側過度彎曲。
向右轉,騎手右手(內側手)略外展,引導馬頭頸偏向右側,右腿(內側腿)于肚帶處保持馬向前運動,左腿(外側腿)于肚帶后方控制馬的后軀過度向左擺動。
左手(外側手)向內壓韁,右手略外展向后,使馬保持向右彎曲前進,當變換為要求的方向后,兩腿和雙手再回到正常的位置與馬保持著聯系。左轉與右轉的扶助動作相反。
轉圈
馬匹在 6 米.8米 或10米直徑的圓圈內做圈線騎乘,稱為轉圈。如果直徑大于 10 米,稱為轉大圈。轉圈是為了使騎手熟練“內方姿勢”的操作及保持平衡,訓練馬匹屈撓及保持在轉圈運動時的正確步法與姿勢。
影響馬步伐品質的因素
步伐同馬的工作能力密切相關,不同等級的馬,其步伐品質有一定的差別。例如等級不同的 3 歲奧爾洛夫馬,平均步幅可相差42厘米以上,每分鐘步數可相差 3.3 步;前蘇聯純血馬的步幅,可因等級不同,相差 46.25 厘米,每分鐘差 1.65步。
馬匹運動的速度取決于步伐的兩個主要指標,即每一步的長度和單位時間內的步數。而這兩者隨馬的類型、品種、年齡、肢勢、調教、體質、神經類型、疲勞程度等不同而差異很大。
如肢勢不正的馬,則步樣(四肢運動的式樣)不正。肩、系短而峻立的馬,步幅小,運動缺乏彈性。過度興奮的馬,運步縮短而步頻增高。瞟情差、疲勞的馬、步態不穩、步幅縮小。
調教可使馬的運動更加協調。改善步伐品質但,如調教中不根據馬的類型、品種、個體特點而過高要求時,反而會過度刺激馬的神經系統,致使步伐品質降低。
在調教或訓練時,必須慢步與快步經常交替進行,掌握好馬的步度,即運動總時間(快步時間+慢步時間)與快步時間的比例,如馬的運動總時間為 30 分鐘,其中慢步 20 分鐘快步10分鐘,則稱為 1 / 3 步度。
只有合理的步度配合,才能減少馬的疲勞,鍛煉馬的體質,提高工作效率。一般運動鍛煉可用 1 / 3 步度,加強鍛煉可用 2 / 5 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