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時,在近150個有Bull Durham看板的球場中,所有看板共被擊中85次,而該公司也發出4,250美元的獎金及超過10,000磅的煙草。而由于投手練習區接近Bull Durham看板及該公司的贊助,加上投手練習區像是圈養家畜的圍欄,久而久之,投手練習區便被稱作為牛棚。
記分板
記分板是用來紀錄比賽進行時比數、安打數、投打間的好壞球數及出局數的設備,通常置于中外野正后方。
早期的記分板是由木板所搭造,在更新訊息時需由人工以手寫、貼上紙片或其他記分牌的方式完成。使用這種方式在一場比賽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時間來完成更新訊息。隨著電子產業的發展,現代的記分板開始有不同的型式出現,像是以燈泡、發光二極管(LED)及電磁系統來控制記分板。
其中電磁系統的記分板可以利用翻頁的方式快速更新訊息,在1980年代時由于成本較低且容易維修而開始大量被采用。但由于職業球隊常進行夜間球賽,而電磁記分板本身不會發光無法提供較佳的可見度,加上LED系統并未造成電力上更大的消耗。于是電磁記分板也漸漸的被取代。
1997年起,日本職棒的12支球隊主場開始全面采用電子燈號來顯示記分板的訊息,顯示的訊息除了傳統的好壞球數、出局數及得分數外,還包括有打擊順序、守備位置、裁判姓名、投手球速、打者打擊率及本壘打數、球場風速等等各種資訊。
球員休息區
球員休息區一般位于內野沿著一壘線及三壘線的界外區。在美國職棒比賽中,由于主場是由球隊所在的都市所決定,故在美國職棒規則中,并無規定主場球隊休息區位置。
在臺灣的職業棒球由于并無真正的主客場,因此實施所謂的假性主場制度,先攻隊伍的球員休息區在三壘側;而先守隊伍的休息區則是在一壘側。
球場圍墻
球場圍墻是用來隔開球場與觀眾席或球場外之用,包括外野的本壘打墻與內野界外區圍墻。取決于場地情況,圍墻通常由水泥或鐵絲網制作。然而,由于球場上球員接球時往往會沖撞上圍墻,因此許多球場的圍墻會在混擬土表面以發泡材料制作防護墊。
在日本,曾發生跟外野圍墻相關的意外運動傷害有。
1977年4月29日,橫濱大洋隊對大阪阪神隊在川崎球場對戰時,阪神隊外野手佐野仙好在9局時因追逐左外野飛球不慎撞上外野本壘打墻,而使頭蓋骨骨折昏迷,一星期之后才脫離生命危險。
2001年6月20日,西武隊對近鐵隊在川崎球場對戰時,內野手平尾博嗣因追逐一壘側飛球時沖撞上界外區圍墻,而引發腿部復雜性骨折。
觀眾席
棒球場觀眾席通常為階梯型,國際棒球總會(International Baseball Federation;IBAF)規定,主辦單位在辦理國際正式比賽時,比賽場地需可容納萬人以上同時觀賽。
照明設備
歷史上第一場夜間棒球賽是在1880年9月2日,該場比賽是在美國的波士頓舉行,是由北方電力公司(The Northern Electric Company)提供的三座100呎高的照明設備。
而為因應越來越多職業運動的夜間比賽,許多球場都已經有夜間照明設備。根據日本JIS標準,職業球場的內野需有1500~3000 lux的照度,而外野平均需有750~1500 lux的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