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保齡球,很多人雖然沒有親身體驗過,但是也會極有可能從其它的渠道聽說過的。保齡球是一種相對高雅的室內運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娛樂,可謂是相當不錯的一種運動方式。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詳細聊一下保齡球的一些相關常識,對保齡球這一運動感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哦!
目錄
保齡球(bowling),也叫做地滾球,是一種在木板道上滾球擊柱的室內運動。保齡球極具娛樂性、趣味性、抗爭性和技巧性,不僅僅可以鍛煉我們身體,還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一舉兩得。除此之外,由于保齡球是一種室內活動,不受時間、氣候等外界條件的影響,而且簡單易學,男女老少都適合。目前已成為一種現代社會中的時尚運動,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一些國家中非常流行。
保齡球歷史
保齡球的歷史早可以上溯到距今7200年前。1920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埃及的墓道發現了9個石瓶及1個石球,這個游戲的玩法是用球投向石瓶,將石瓶擊倒,這與現代保齡球的用具與玩法十分相似。因此,保齡球運動被譽為人類歷史上古老的運動之一。
據說,位于太平洋的波利尼亞群島上,古時候也流行著一種類似的游戲,名叫烏拉勒卡,更不可思議的是,發球的地點與瓶子擺放的地點距離正好是18.29米,與現代保齡球道的距離相差無幾。
起源于公元3—4世紀德國的“九柱戲”被認為是現代保齡球運動的前身。“九柱戲”指的是一種當時在歐洲貴族之間廣為流行的高雅游戲。但是,他一開始是作為一種為教會宗教儀式的活動而存在的。教徒們在教堂的走廊里放置9根柱子(象征著叛教徒與邪惡),然后用球滾地擊它們,叫做打擊“魔鬼”。他們認為這樣做集中柱子的話可以為自己消災、贖罪,擊不中就應該更加虔誠地信仰天主。不過,人們更加原意把這一項充滿著趣味性的運動當做是一種游戲而不是虔誠的宗教儀式。
宗教革命時期,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還專門對這種運動的玩法,球和瓶的大小作了統一的規定。規定將9個排列成菱形,用大軟球投擊瓶子,一直投到瓶子被全部擊倒,誰投球的次數少誰就得勝。從此,9瓶式保齡球開始風行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和荷蘭。
英國的貴族及上流人士也喜歡玩9瓶式保齡球,不過與歐洲大陸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比賽是在室外的草坪上進行的。
17世紀以后,荷蘭移民尼加·保加茲將保齡球帶入美國。18世紀末,美國人對保齡球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只瓶,并形成了延續至今的十瓶制保齡球。
1841年在紐約州的古利尼吉鎮上,設立早的保齡球館。
1875年,美國紐約地區9個保齡球俱樂部的27名代表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保齡球協會(NBA)。
1895年9月,美國保齡球協會(ABC)成立。為了便于班干球瓶被連續擊倒,這個協會決定將保齡球排列的鉆石形形狀改為倒三角形的排列形狀,并制定了標準的保齡球用具及其它有關規則。從此,保齡球運動成為一項正式的體育運動。
1901年在芝加哥的維魯巴克大廈保齡球館舉行了第一次比賽。
1946年,AMF公司研究制出全自動置瓶機,將保齡球運動推向新紀元。
1952年,國際保齡球協會(FIQ)成立,總部設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它以奧林匹克精神為宗旨,提倡和推進了這項運動的發展。
1974年,保齡球項目被列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1988年,第24屆漢城奧運會上,保齡球被列為表演項目。
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首次將保齡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