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有濕氣,會在身體的其它部位有所體現,比如說消化的效果、舌苔甚至排便。那么怎樣才能知道我們身體里邊到底有沒有濕氣呢?我們應該怎樣去除我們體內的濕氣呢?就讓我們隨著我們的姜良鐸專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體內濕氣重的癥狀
1、頭部
當濕氣初侵襲到身體里時,首先感覺到的就是頭比較沉重。
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
2、關節
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癥,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消化效果
濕氣進入脾臟,使其無法正常運轉,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飯量降到、大便不成形等。
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4、大便比較稀
濕邪還有一個特征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征都相對經典。
5、舌苔
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
看舌苔好清晨剛起床時候,這時候的為準確。
6、大便不成形
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后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征。
體內有濕的人,大便后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排除濕氣的方法
1、多參加戶外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癥。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拳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均衡飲食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避開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生活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本期嘉賓介紹
姜良鐸
男,1948年8月出生,陜西省米脂縣姜興莊人,漢族,中共黨員。早年師從陜西名醫張學文、郭謙享教授,1983年師從中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并獲中國首屆中醫專業醫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