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預防從頭部保暖開始
既然寒冷能導致心血病發作,預防就得從保暖開始,而保暖的關鍵是頭部。
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氣溫在15攝氏度左右時,人體約三分之一的熱量從頭部散發;氣溫在4攝氏度左右時,人體約二分之一的熱量從頭部散發。
所以,寒冷時候戴帽子不僅能保暖,還可避免感染、咳嗽、頭痛、面神經麻痹等病癥的發生,尤其是預防心血管病發作。
均衡飲食保護心血管
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可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飲食應均衡,定時、定量,盡量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動物性油脂及動物內臟,早晚多喝水,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愉快心情。
盡量戒掉煙酒;好每天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規律運動。
日常生活堅持“五慢”
“五慢”法
起床宜慢。清晨或夜間起床時要緩慢,做到“三個半分鐘”。即清晨或夜間醒來后,繼續在床上躺半分鐘。
坐起后再坐半分鐘;接著雙腿下垂,在床沿待半分鐘再下地。不少患者就因起床過猛,使腦供血不足而發生腦缺血、缺氧,導致暈厥,甚至猝死。
排便宜慢。老年人常伴有便秘,排便時千萬不要著急、用力過猛。因為,使勁憋氣會使腹肌強力收縮,導致腹壓升高,迫使大量血液迅速回心臟,增加心臟負擔,并使血壓驟升,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轉頭宜慢。老年人頸椎大都有退行性改變,因而在低頭或轉頭時切勿速度過快,否則易使硬化的頸動脈受壓、扭曲,造成腦供血不足,頸動脈壁上斑塊脫落,隨血液循環進入腦血管引起腦栓塞。
吞咽宜慢。老年人咀嚼功能降低,進食時應細嚼慢咽,以免發生意外。并且好吃切細、切碎和煮爛的食物,避免油炸、粘性高、帶骨刺和堅硬的食品。
行走宜慢。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癥,且肌力減弱、平衡性差、視力減退、反應遲鈍,因此走路宜慢,避免摔傷,甚至引發心血管病。
為抵御寒潮,人們都穿上厚厚棉衣、棉褲。可是,對女性朋友來說,即使穿上厚厚衣衫,還是覺得寒氣逼人。專家稱,這是“冷感癥”典型表現,在每次寒潮來時這種情況很常見。
女性是一個“特殊群體”,因她要經過月經期、妊娠分娩期、哺乳期等,身體將發生一系列變化。
上述情況下她們處于失血、身體虧損,以及激素水平改變的狀態,加之女性較男性更易患營養缺乏、低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癥。
所以,冬天寒潮來時女性特別怕冷,有些人還會出現手腳冰涼現象,這是由于手腳部位的血液供應不足,導致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能量。
為了解除冷感癥帶來的困擾,可以加強耐寒鍛煉和進行飲食調理。平時注意加強鍛煉,有利于增加體質,提高抗寒能力。
多到戶外活動,多曬曬太陽,堅持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臉等。從事久坐或久站工作的女性,應重視工間活動,特別是多做一些手腳和腰部運動,如彎彎腰、甩甩手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這些對治療冷感癥都很有幫助。
本期嘉賓介紹
男,1951年生,四川巴中人,醫學碩士,主任中醫師,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臨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編寫《心腦血管疾病中醫診治》等著作11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或參加20余項國家、省級科研課題項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課題5項。2007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