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女,副主任醫師,消化內科主任。1987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醫學系,精通日語,曾于1995年~1996年公派在日本昭和大學國際消化內窺鏡培訓中心進修1年,專修胃腸鏡檢查及鏡下治療,擅長各種消化管早期癌及常見病的鏡下診斷。2002年~2003年在次公派赴日本進修一年,主要研究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炎癥性腸病及功能性胃腸病,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擅長各種消化科常見疾病的診療及危重病的搶救。任北京消化內鏡質量控制中心成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學會委員,《中國消化內鏡雜志》編委。
抗生素使用5大誤區
誤區1、提前服,防感染
很多人在感冒、腹瀉時會自己吃抗生素,覺得這樣能預防感染。實際上,臨床上的某些外科手術確實會提前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應的指征,例如進行了某些腔道手術,患者是糖尿病人或身體虛弱的老人等。
感冒多是病毒感染,造成腹瀉的原因也很多,大多不需要用抗生素;即使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也未必人人需要用。一般來說,患慢性支氣管炎者和老人發生感染可能需要用。此外,已經有研究表明,事先口服抗生素并不能預防細菌感染。面積較小的皮膚切口感染不要急著用藥,如果不能通過身體免疫能力康復,再遵醫囑使用,也并不晚。
誤區2、用廣譜,更放心
有人認為,廣譜抗生素能對付的細菌種類多,殺傷范圍大,效果肯定更好。實際上,這只是在尋求心理安慰。應對細菌感染如同打仗,用廣譜抗生素是狂轟濫炸,用窄譜抗生素則是針對性打擊。體內的細菌并不是都有害,例如我們沒生病時,體內也有大腸桿菌,如果亂用廣譜抗菌藥,容易破壞人體內環境,造成真菌感染等二重感染。合理用窄譜抗生素,反而更有針對性,可能效果更好。
藥品說明書寫明能應對的細菌種類越多,抗菌譜通常越廣,但也不是絕對的。為了保證我們用抗生素時能集中火力攻擊,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誤區3、越高級,越有效
不少患者覺得高級的抗生素好,一些非感染科的醫生也可能在認識上存在不足。據美國《科技日報》8月2日報道,超過60%的美國醫生選擇強效的抗生素,其中有些用過頭了。實際上,用抗生素不像買車,只有“更有效”的,沒有“更高級”的。所謂“高級”抗生素,是對抗生素的新舊、價格而言,并非對某種感染更有效。例如老牌藥紅霉素,價格便宜,對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具有相當好的療效,而相對較新、價格較高的三代頭孢菌素對付這類病就不如紅霉素。盲目用“更高級”的抗生素,不僅易引起耐藥,還可能在今后出現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時無藥可用。
誤區4、先輸液,見效快
生病時,許多患者不去吃藥,卻急著打針,認為這樣見效快。其實,抗生素起效本身與給藥途徑的關系不大。每天口服抗生素2~3次,能維持1天內藥物在體內的血藥濃度。門診輸液大多每天1次,未必能達到這種效果。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不良反應通報,2012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庫共收到左氧氟沙星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病例報告1431例。沙星是一類較為安全的抗生素,此次發現的問題集中在注射劑上,提示輸液本身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效果不一定更好,還可能引起感染和不良反應。臨床上通常建議,患者不能口服藥物,或者相應藥物沒有口服劑型時,才會用靜脈途徑給藥。
誤區5、減藥量,防耐藥
臨床上,不少人因為害怕會出現耐藥,抗拒用抗生素,或者自己減量用。實際上,規范使用時并不會在短期就讓細菌耐藥。抗生素在體內達到足夠濃度,才能有效殺滅細菌。反之,不僅殺菌效果會打折,還可能使急性感染轉為慢性感染,甚至使感染反復發作。在服用抗生素期間,隨意間斷用藥、自行減小劑量或不足療程就擅自停藥,都容易誘發細菌耐藥。
根據感染情況的不同,抗生素需要使用的時間長短有區別。許多病人只服用了幾天,認為感染癥狀沒了,就自己停藥。這樣會讓還未完全“消滅”的病菌有重新繁殖的機會,一旦病情反復時,就需要用更強的藥。
好的預防耐藥發生的方法是在用藥前咨詢醫生,確定是否需要用抗生素,再遵醫囑用完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