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什么是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①通行元氣
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于《難經》。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文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元氣,為人體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于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
《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于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
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②運行水谷
《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
《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并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谷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谷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運行水液
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
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
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
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本期專家介紹
女,高干科(綜合內科)副主任醫師,主任助理,醫學博士,全國中醫老年病醫療中心學術帶頭人周文泉教授學術繼承人,傳承博士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藥膳研究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及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特聘健康教育專家,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批《健康之路》特約專家;中國農工民主黨海淀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
199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2000年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進修一年。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綜合內科臨床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2000年~2005年跟隨中醫脾胃病肝病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原名譽院長施奠邦教授臨診學習,2007年~2012年師從老年病專家周文泉教授。在繼承老專家經驗基礎上,繼承創新,對老年便秘、自汗盜汗、腰腿痛、頭痛失眠、疲勞;老年性心腦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高尿酸血癥、更年期綜合癥以及亞健康疲勞等臨床診治有一定的心得和見解,擅長利用中醫理論的整體觀、辨證觀,發揮中醫的三因制宜的個性化診療優勢,以及中藥膏方對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進行滋補調理,藥膳指導,取得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