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風的預測
中風發生,從表面現象看似乎是偶然事件,實際上是腦血管長期受損害的必然結果。
因此,了解和掌握腦血管受損害的程度,可以預知中風發生的風險;針對受損的腦血管進行治療,可有效預防中風發生。
腦血管的損害表現為結構損害和功能損害。結構損害是指腦血管動脈硬化而形成血管狹窄或小動脈瘤形成;功能損害是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和血液動力學異常。
腦血管結構損害的檢測需要進行腦血管造影才能明確,由于該檢測方法有創傷,檢測復雜、昂貴,而且具有一定風險,對于大部分人不適用。
而腦血管功能可以通過無創傷的方法進行檢測,常用的檢測儀器有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檢測儀和經顱多譜勒超聲檢測儀。
前者的檢測指標較全面,而且具有反映腦血管功能的綜合指標,因此,該檢測手段更為適用。
臨床上患有短暫腦缺血發作、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中風相關疾病的患者應進行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檢測。
通過檢測,能夠直接獲得定量反映中風發病風險的腦血管功能積分。正常人積分值為75分以上,50~75分為輕度異常,25~50分為中度異常,25分以下為重度異常。
積分值越低,腦血管功能損害越重,中風發生的風險也越高。通常,75分以下者應引起重視,進行必要的預防。
中風的好發人群
老年人是中風的高發人群,男性的發病風險略高于女性。人群監測資料顯示,64%病例發生在55~75歲年齡段,其中55~65歲年齡段所占比例高,為34.6%,45歲以下發病的比例占4.4%。
近年來的監測資料顯示,中風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55歲以上人群應作為重點預防對象,但40歲以上的人群,也應加強預防。
本期嘉賓介紹
男,1960年出生,天壇醫院急診介入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78-1983年就讀于江蘇南通大學醫學院醫療系,1985-1988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攻讀心血管內科碩士學位,后又攻讀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并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急診介入科主任、北京市腦血管病搶救治療中心副主任。任中華放射學分會委員、中華放射學分會神經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放射學會委員、北京市神經病學分會介入學組組長、北京腦血管病防治協會理。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