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到來,表示冬天已經正式開始了,在這樣的季節,很多人已經開始補腎養生了。養腎的方式很多,飲食養腎是常見的。在這樣的節氣里,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養腎呢?下面就讓王國寶專家來講講冬季如何養腎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王國寶
男,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鶴年堂成立于1405年(明永樂三年),是元末明初醫學養生大家丁鶴年創建的。600多年來,鶴年堂保留了中國中醫藥養生的珍貴技藝,而“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王國寶便是將這技藝了然于胸的人,他日前榮獲北京市商業服務業第三批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稱號。他表示,鶴年堂傳承膏方技藝,做成膏方產品,把中醫藥養生產業激活。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冬季當養腎
腎臟是我們身體里的重要器官,在秋冬季節養腎,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
人生于天地之間,稟受陰陽之氣,體內陰陽變化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緊密相隨。冬在五臟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于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養腎必須慎防房事,保護住精血。正如《黃帝內經》中說的那樣:“冬不藏經,春必病瘟。”
“腎”傷不起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干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養“水”就是養腎
我們要想補腎就要懂得如何補腎水,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腎陰虛的表現
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 便會表現出類似上火的癥狀,諸如口干舌燥、五心(兩個手心、兩個腳心、一個心口)煩熱、兩顴發紅、口唇紅赤、盜汗(多發生于午后和晚上)、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由于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昏耳鳴的問題。
如何養腎
①揉耳增腎陽
長期的診斷觀察表明,當人體有病時會在耳廓上出現反應點。因為耳朵上穴位密布,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醫的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反應區進行針刺或理針,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外耳的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凹窩,俗稱“三角窩”,這一區域對應人體生殖功能,用針灸刺激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可以治療女性月經不調,以及男性遺精、陽痿等。
我們的耳朵上也有腎臟的穴位,用針刺對我們的腎臟有好處。
②灸助冬日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里,“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
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郁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于針法的。
③泡腳活絡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條經脈之根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它們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占全身穴位的10%。
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涌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發落發、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松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癥。因此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