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上海教育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男,1964年12月出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內科主任,兒科教研室主任,兒科呼吸專業主任。上海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兒童呼吸專業委員、美國ATS會員、《臨床兒科雜志》常務編委、中國實用兒科雜志編委。曾在美國Lovelace呼吸病研究所從事訪問學者工作2年。擅長兒童哮喘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
發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范圍高限,是小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癥狀。正常小兒腋表體溫為36~37℃(肛表測得的體溫比口表高約0.3℃,口表測得的體溫比腋表高約0.4℃),腋表如超過37.4℃可認為是發熱。在多數情況下,發熱是身體和入侵病原作戰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體溫的異常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發熱過高或長期發熱可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受累,從而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對確認發熱的孩子,應積極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小兒的正常體溫可以因性別、年齡、晝夜及季節變化、飲食、哭鬧、氣溫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響有一定范圍的波動。體溫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義。在小兒體溫升高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神態和舉止。體溫在38℃,神情呆滯的孩子,和體溫在40℃,但仍然頑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們關注。而機體抵抗力低的孩子,縱使患了嚴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會發熱。
小兒發燒如何治療
1.治療原發病
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因此,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于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
2.退熱治療
高熱持續不退的患兒,為避免引起腦細胞損傷和由于體溫過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適當的降溫措施。尤其對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和高熱伴極度煩躁的患兒,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很有必要。發熱小兒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或緊急處理:出現熱性驚厥;3個月內嬰兒發熱;發熱持續超過5天;發熱>40℃且通過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能在2小時內有效降溫;小兒行為明顯改變:如不愛玩耍、沒有食欲、很少說話、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或突然出現以前從沒有過的特殊表現;尿少,提示脫水,如嬰兒每天尿濕尿布<3塊,或大一些兒童8~12小時沒有小便。
3.常用的降溫措施
(1)物理降溫溫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塊外裹干毛巾敷頭、頸,還可加敷腋窩和腹股溝等處。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藥物降溫常用對乙酰氨基酚(>3個月小兒)或布洛芬(>6個月小兒)口服或直腸給藥,每4~6小時可用藥一次,小兒應慎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瑞士綜合征),一般不主張單用激素退熱。
新生兒發熱不宜采用藥物降溫,因為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3)中醫藥降溫針灸,中藥口服、外敷或灌腸,推拿。
(4)人工冬眠療法是以藥物(氯丙嗪和異丙嗪兩種藥物等量混合)和物理降溫相結合的一種降溫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強有力的中樞神經保護性抑制作用,能使機體沉睡、降溫、代謝率降低、耗氧量減少。主要適用于重癥感染所致的持續高熱不退或伴驚厥者,如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4.其他對癥支持治療
(1)提供舒適的降溫環境,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衣著要涼爽透氣,切忌采用捂被子發汗。
(2)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保持大小便通暢。
(3)給患兒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