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男,節氣瑜伽創始人;迷羅出生于中醫世家。曾跟隨國家級名醫張鐵敏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療法,迷羅醫多年,后又隨韓國自然療法專家LINDA老師學習瑜伽、醫學、營養學、美容、SPA等專業系統知識,對中醫絕學和瑜伽養生有獨到的見解和領悟,并在教學中將二者融會貫通,總結出了以醫學養生理論指導瑜伽練習的訓練體系,定名為“元瑜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上海教育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養陰防燥的養生方法
從立秋開始,我們就進入了秋季,秋季這三個月種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氣節,立秋、處暑為初秋,白露、秋分為中秋,寒露和霜降為晚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養生有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來看看秋季三階段的養生方法。
一、初秋:防濕熱為重
初秋時期,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此時應特別注意防止濕熱、寒濕之邪侵襲機體,可多吃清暑祛濕的食物,如黃瓜、豇豆、西蘭花、鴨肉、蓮藕等。
藥膳:葛根荷葉瘦肉湯
豬瘦肉250克,鮮葛根250克,鮮荷葉15克,精鹽適量。將豬瘦肉洗凈,切小塊,葛根去皮洗凈,切塊。荷葉洗凈。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熱祛暑,健脾益氣的功效。
二、中秋:養陰要防燥
“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此時特點為“燥”邪當令,易傷肺傷胃,所以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藥膳:洋參荸薺飲
西洋參10克,荸薺50克,白糖30克。將西洋參浸透切片;荸薺洗凈,去皮,切碎。將西洋參、荸薺放入燉杯內,加入清水約250毫升,放入白糖,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5分鐘即成。有益氣生津,除燥熱的功效。
三、晚秋:防燥兼防寒
中秋節過后,秋風蕭瑟,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故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并重視耐寒鍛煉。
藥膳:鯽魚湯燉甲魚
甲魚一個、鯽魚3條、火腿片、香菇片適量。甲魚洗凈焯水后放入燉鍋中,加入火腿片、香菇、姜蒜;鯽魚洗凈后,鍋內加豬油,將鯽魚過油煎,加水、姜蔥,用大火煮至濃白;將鯽魚湯倒入燉鍋中,同甲魚繼續煎煮一小時,加入鹽、味精調味。甲魚有滋陰涼血益氣的作用,在秋冬時節吃甲魚,對身體有補益。
秋天洗腳,肺潤腸濡
中醫保健理論關于一年四季沐足有記載:“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我國民間諺語也有“天天洗腳,勝過吃藥”之說。南宋詩人陸游喜歡睡前泡腳,長期堅持,他曾作詩:“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夜眠濯足而臥,四肢無冷疾”,這些詩句論述了泡腳的益處。
因為足浴能促進血液循環,腳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稱,腳離人體的心臟遠,負擔重,因此這個地方容易血液循環不好,故古典醫學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特別是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足浴是極好的保健方法。
足浴能夠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及經絡,人體的足部是多條經絡的匯聚點,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因此足浴相當于刺激了這六條主要的經絡。如果在泡腳水中加些中藥或者用足浴藥泡腳,益處更加明顯,因中藥泡腳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