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以前為三個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為一種不死的癌癥。目前,中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慢性疼痛是遠傷病的一個主要癥狀。慢性疼痛疾病的病理廣泛存在 于我們每一個人身體中。
慢性疼痛是一個癥狀,是由遠傷病發生的。慢性疼痛的發生也預示人體體質下降或其他部位可能出現健康危機。由于它的發作給患者帶來的痛楚,會使人出現睡眠紊亂、食欲缺乏、精神崩潰甚至人格扭曲和家居不寧等后果,致使不少病人因無法忍受長期的疼痛折磨而選擇自殺。對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由于未發現遠傷病之前,人們并不明白慢性疼痛的病因和疾病性質,給發生在身體各個不同部位上的遠傷病命名了各種不同的病名。
這些病名有肱骨內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峰下滑囊炎、項背筋膜炎、岡上肌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肱二頭長肌腱腱鞘炎、血管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眶神經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經痛、頸椎增生及頸椎病、落枕、肩腱袖病、急性腰扭傷、臂從神經炎、肋間神經痛(脅肋痛)、慢性腰肌勞損、腰脊肌筋膜炎、胸廓出口綜合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髕骨勞損、股骨壞死、腓腸肌痙攣(轉筋)、不安腿綜合征、坐骨神經痛等。
將乳房部位的疼痛誤認為是乳腺病疼痛、將小腹部位的疼痛誤以為是痛經病。還有未經驗證的其他病名,新的病名也在出現,如“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 滑肋綜合征”。中醫稱之為風濕和痹癥諸病疼痛。
還有更多未經命名而發生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
與其他疾病晚期和癌癥同時出現的疼痛,一般同樣為遠傷病的疼痛,其他疾病晚期和癌癥雖說難治,但由于疼痛非其疾病本身之疼痛,所以可治,以減輕病人的痛苦。
在還不了解遠傷病之前,對慢性疼痛一般認為是神經的疾病或其他組織的疾病,誤識多的是骨骼和關節。在中醫認為慢性疼痛為風寒濕三氣所為。
將同一種病而因部位 不同而給出不同的命名,有的甚至分別編入各個不同的科目中加以討論和治療。
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偏頭痛放在內科的神經系統疾病里,骨關節炎放在內科的風濕性疾病里,而頸椎病、肩周炎等放在外科的運動系統疾病里。
一些報刋雜志對個別位置的慢性疼痛的談論,也多帶臆想,講三叉神經痛為“帶電的臉”,說是血管壓迫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在各類報道中慢性疼痛的治療基本都是非病因治療,所謂“治愈”的報道只是癥狀暫時消失。
身體各處發生的慢性疼痛,檢查不出病時,就以為無病。
對遠傷病的疼痛感覺在深度上的錯位特異性缺乏認識,身體不少部位的慢性疼痛,因位于某內臟器官之鄰或骨骼之處,一般以內臟器官病或骨骼病治療,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經濟負擔和新的身體損壞。
慢性疼痛的治療
遠傷病的治療是針對可見病灶進行治療,治療的目的是清除病灶,疼痛消失和肢體行動恢復正常是在病灶消除的基礎上自然出現的。
主要治療方法為張怡曹創立的揉摩方法,揉摩方法是綜合傳統多種治療方法而摒去了對機體傷害這一弊病后而創立的。
具體操作,用手掌或手指肚在患處揉摩。也可用絲綢、光滑物等。揉摩過程中要保持藥物浸潤,讓遠傷充分顯現出來,而涉及到無遠傷地方的皮膚,不應有任何變化。
治療結束前,讓患者活動,詢問和觀察患者,看還有沒有疼痛的地方或還有沒有行動障礙,如有,根據患者指示之處,再行補充揉摩,以后解除疼痛,恢復行動為準。
同一部位治療過后,再間隔一周進行下一次治療,多個部位則可分批逐日治療或隔日治療。第一次治療之后2-3日內,如有疼痛和其他明顯癥狀,可隨時治療,不受一周限制,因為在治療過的部位仍有未治到之處。
揉摩治愈即是根治,根治必須是病灶消除。但往往病灶未完全消除之時,癥狀已經消失。不要因沒有疼痛的癥狀而結束治療,好還是繼續治療直至病灶消除,才可放心今后不會再出現疼痛。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上海教育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主任,同時兼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麻醉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麻醉學會疼痛學組組長,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疼痛診療技術研發中心主任。《中華麻醉學雜志》、《臨床麻醉學雜志》副主編、《麻醉與鎮痛》雜志中文版副主編,國內多家專業期刊雜志編委,美國《Cardiovascular Anesthesia》編委。
1989年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88~1989年獲醫學獎學金在日本琦玉醫科大學研修一年。從事臨床麻醉學工作30多年。在國內率先提出了“麻醉治療學”的概念,創新性地提出并倡導“麻醉的哲學思辯”的理念及臨床實踐,建立并且完善了“術前誘導期急性超容量血液填充”,“理想麻醉狀態”等麻醉學新理念,創立了患者傷害性感受監測的臨床新方法。主要從事液體輸注動力學,臨床麻醉監測,全麻原理,阿片類藥痛覺過敏,圍術期認知功能變化等研究。發表論文160余篇,編撰專業著作多部。負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指導項目一項。已完成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一項。1993年被評為第二軍醫大學首批A級教員,2006年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