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是主管我們整個人的重要器官,所以保證大腦健康才能更有活力?,F代社會壓力大,很多人忽視了健康,從而也會讓大腦受到傷害,引發腦部疾病。本期的健康北京視頻全集邀請了專家張鴻祺來講解如何讓大腦保持活躍,一起看看吧。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腦部疾病
打哈欠——腦中風
打呵欠是人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但一些老年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血液黏稠度高的老年人,當出現頻頻呵欠時,是一種不祥之兆、提示“中風”即將來臨。臨床觀察表明,約有70%以上的腦中風患者,在發病前的5~10天內均有頻繁打呵欠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大腦嚴重缺氧而向我們發出的呼救信號。這是因為血管硬化后,造成血管壁彈性減低,血管管腔相對變狹窄,致使單位時間內血流減少,這樣腦組織就會經常處于缺氧狀態。
機體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有兩種自身調節途徑:一是通過大腦的反饋機制,刺激呼吸中樞,調節呼吸速度和深度來糾正缺氧狀態;二是通過打呵欠張口深吸氣,使腦內壓下降,靜脈回心血量增加,從而使心血輸出量也相應增加,迫使血液迅速到達腦組織,以改善腦缺氧狀態。因此,老年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的老年人,當出現呵欠連綿不斷時,要警惕腦中風發生,應盡早由家屬陪同去醫院檢查。
頭暈目眩——腦部疾病
如果經常感覺頭暈目眩,那么您就得注意了,好去醫院掛號檢查一下身體是否出現了問題。因為,德國腦部臨床學研究機構的赫爾特學稱,出現頭暈目眩極有可能已經換上了某種嚴重影響腦干或小腦功能的腦部疾病。
總部位于德國圖賓根市的赫爾特學院表示,神經科醫生通過對患者進行檢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對患有嚴重腦部疾病患者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人所患疾病包括腦中風、腫瘤以及多發性硬化癥等。在排除了上述嚴重疾病后,神經科醫生還對一些其他嚴重程度略輕的疾病,如耳壓平衡紊亂、偏頭疼以及良性體位性暈眩等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學院還指出,患上“暈眩病”有可能是心里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因為人們在某些特定場合下產生的恐懼和緊張等情緒可能會導致突發性暈眩。在這種情況下,該研究學院建議患者咨詢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因為此時患者的身體機能并沒有出現問題。同時赫爾特學院研究人員還表示,多數情況下,只有首先弄清楚所患疾病的本質和患病原因,才能幫助患者避免頭暈的癥狀。
打嗝——中風
老年人打嗝要警惕中風。對于老年人來說,反復打嗝則更需要注意,因為這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中風之所以會出現打嗝癥狀,一方面是因為中風后,顱內病變直接或間接影響呼吸中樞,調控呼吸心跳的延腦血管發生阻塞,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橫膈膜的肌肉不斷收縮,一直打嗝;另一方面是腦中風后常會發生應激性潰瘍而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刺激胃黏膜,殃及膈肌,膈肌痙攣而出現呃逆。
一旦老年人出現持續打嗝,伴有肢體活動不力、言語不清,甚至神志不清等癥狀,特別是患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要警惕中風,應迅速求醫。
如何讓大腦保持活躍
長時間從事一個工種,大腦會變得越來越懶惰,工作內容變成一種習慣,不知不覺中腦子就會“銹掉”。這不僅會影響你思維的活躍度和樂趣滿滿的創造力,還會影響你對生活的情緒與態度。幾個讓大腦活躍起來的小方法,讓你的左腦右腦動起來!
做忠于自己的事情也許你并不滿意你的工作或專業,但是這并不應該成為阻止你熱愛生活的理由。唯有保持生活的熱情,真實的體驗生活,并且常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腦才會積極的運轉起來。大腦的潛能被正能量激活后,迸發出的創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再忙也別忘了自己的愛好,每天都要做些自己喜歡并且有意義的事情,你的大腦才會思維活躍。
不用常規方法解決問題想要保持思維活躍,常常鍛煉大腦是必須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以不按照常規方法解決,比如經常變化到達目的地的方式與路線,右利手們試著用左手拿筷子、刷牙、取東西;出現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萬能的Baidu,而是自己思考幾種解決方案,并且擇優選擇。
睡眠很重要,疲憊的大腦怎么會為你積極的工作?想要思維高效,讓腦袋得到充分的休息是在重要不過的了!每天7-8小時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睡眠不足會直接引起效率低下、思維遲緩,所以別讓加班變成你睡眠不足的理由,提高效率才重要!
大膽嘗試新鮮事物,你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大腦會比別人更容易銹掉。不妨嘗試著各種新的生活元素,比如手作小物、參與到桌游中、培養一種棋類運動的愛好,這些有些費腦子的活動,讓你的大腦想懶惰都難!
不能忽視記憶力記憶是大腦十分重要的功能。如果記憶力下降,思維同樣會受到影響?,F代社會各種“方便”實際上是助長了大腦變懶惰的“氣焰”。多背誦一些古詩、單詞,甚至是電話號碼、門牌地址等任何你想試圖記住的東西都可以成為鍛煉記憶力原件(就算挑戰圓周率都沒問題~)。記憶力的鍛煉是積累起來的,所以好每天堅持一點點。
本期嘉賓介紹
張鴻祺
男,博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汶川大地震后,張鴻祺奔赴一線,診治顱腦外傷患者300余例。張鴻祺在奧運會醫療保障中表現出色,被選為醫療志愿者代表,在殘奧會閉幕式上接受獻花。“‘治病’和‘治好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稱職與否的標尺,在張鴻祺看來,認真做好每一例手術的責任心、傾聽患者心聲的愛心與甘于奉獻的無私之心是一名優秀醫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15年來,張鴻祺每天長達12小時的工作,為搶救重危病人徹夜不眠;為保證腦血管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創建腦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療“綠色通道”,發揮團隊優勢,24小時“隨叫隨到”,由此將腦干急性梗塞的患者死亡率由原來的80%降低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