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我們要引起重視,了解它的危害,然后積極地進行相關的預防,才有利健康。那么生活中急性心梗的危害有哪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健康北京2016節目朱繼紅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急性心梗的危害
1.心臟破裂
一般都會發生在在心肌梗死后1~2周內,常見的就是發生在左心室前壁下1/3處,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彈性,心肌壞死、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導致心壁破裂,心室內血液進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
另外室間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
當出現了左心室乳頭肌斷裂情況的時候,可引起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急性左心衰竭的現象。
2.室壁瘤可發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纖維化的愈合期
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組織在心室內壓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繼發附壁血栓、心律不齊及心功能不全。
3.附壁血栓形成
多見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區內膜粗糙,室壁瘤處出現渦流等原因而誘發血栓形成。
血栓可發生機化,少數血栓因心臟舒縮而脫落引起動脈系統栓塞。
4.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非常多見的現象,常常會在發病早期出現,可能會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導致心臟驟停、猝死。
緩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多見于下壁梗死患者發病早期,多可恢復,少數需永久起搏器治療。
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可見于發病早期,也可于發病數天后出現,詳見臨床表現部分。
6.心肌梗死后綜合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數月內發生,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發熱、胸痛等癥狀,可反復發生,可能為機體對心肌壞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過敏反應。
本期嘉賓介紹
朱繼紅
男,教授,1964年出生。198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至今。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1987年起開始從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診斷和治療,是國內早從事射頻消融實驗和臨床研究人員之一。1998年開始從事急診工作,2001年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
目前已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參與著書5部,主譯3部,主編2部,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在職研究生2名。
現任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全國常委、北京醫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社區醫師協會常務理事、衛生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急診與復蘇專業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內科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委、疑難病雜志編委、世界危重雜志編委。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