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癥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
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
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1.主要原因
引起動脈硬化的病因中重要的是高血壓、高脂血癥、抽煙。其他諸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狀態、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會引起動脈硬化。
2.營養成因
(1)膽固醇
大量攝入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多,是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2)油脂飲食
日常飲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就會使過多油脂沉積于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臟血管病變。
動脈硬化的臨床表現
動脈硬化的表現主要決定于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對于早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幾乎都沒有任何臨床癥狀,都處在隱匿狀態下潛伏發展。
對于中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悶、頭痛、頭暈、四肢涼麻、四肢酸懶、跛行、視力降低、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臨床癥狀,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癥狀。
一般表現為腦力與體力衰退,觸診體表動脈如顳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可發現變寬變長、迂曲和變硬。
動脈硬化的治療
1.擴張血管
2.調節血脂
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時,可用調脂藥。
3.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4.溶解血栓藥和抗凝藥
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如尿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肝素等。
本期嘉賓介紹
張望德
男,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北京醫學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血管外科與組織工程專業委員會秘書,現任北京朝陽醫院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副主任。
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曾赴國外學習血管外科介入治療新技術。從事外科臨床和醫學研究工作近二十年,主治周圍血管外科疾病,擅長微創刨削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對頸動脈硬化狹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動脈栓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深靜脈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的治療均有豐富的經驗;而且在開展血管外科微創介入(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糖尿病足、布加氏綜合征、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等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對急性動脈血栓形成開展介入溶栓為主的綜合治療挽救患肢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副主編《臨床心血管綜合癥學》、副主編《血管外科診療與風險防范》,在《中華外科雜志》、《中華普通外科雜志》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著十余篇。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