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主動脈狹窄的預防預后
主動脈狹窄預后與左心室-主動脈之間的壓力階差有關。某些極輕度的瓣口狹窄,患者可終身無癥狀;輕度瓣口狹窄的患者,可有20~30年的無癥狀期;中度狹窄的患者,可有10~20年的無癥狀期;重度狹窄的患者也可有較長的緩慢進行的病程。但多合并有嚴重的并發癥,如暈厥或心絞痛,當出現這兩種并發癥時,患者平均壽命有2~3年,某些可發生猝死主動脈狹窄的患者終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出現心衰后均壽命2~3年。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約20%可發生猝死。
預防
1.一級預防指防止風濕熱的初次發作,關鍵是早期診斷和治療甲鏈性扁桃體炎。凡發熱、咽痛或不適、頭痛、腹痛、咽充血和腭扁桃體有分泌物者都應在治療前作咽拭子培養,確定有無甲鏈生長,如為陽性,應立即開始抗生素治療。除了青霉素過敏者對所有病人青霉素應為首選藥物,理由是:①所有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菌株對青霉素同樣敏感;②在應用40多年后青霉素對這種細菌的平均抑菌和殺菌濃度沒有發生變化,仍在0.005μg/ml左右;③沒有出現對青霉素抵抗的征象;④至今沒有別的抗生素抗鏈球菌感染的活性和臨床效果超過青霉素G;⑤青霉素相對價廉,抗菌譜較窄,因此不會抑制正常菌群,可避免二重感染。并較其他有效的抗生素副作用少。芐星青霉素適用于不能完成10天口服青霉素療程者;有RF個人史或家族史者;或地理、社會經濟環境屬RF高發區的患者。單用芐星青霉素肌注較痛,用芐星青霉素加普魯卡因青霉素混合的針劑注射時。混合針劑所含芐星青霉素劑量應為:<27kg的患者為60萬U,>27kg的患者為120萬U。對于多數小患者。用芐星青霉素90萬U和普魯卡因青霉素30萬U的混合劑,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這種制劑不適于青春期或成人患者。對RF低發地區,可予青霉素V口服治療。青霉素V具有酸穩定性、吸收較好,產生青霉素血藥濃度較高。對兒童和成人,劑量均為250mg3次/d,共10天。必須強調應連續服藥10天的重要性,即使服藥幾天后癥狀消失,也應服滿10天,少于10天效果明顯減低。但多于10天亦不能增加療效,其治療鏈球菌咽炎的療效與口服青霉素相同或幾乎相同,對成人,2次/d給藥療效不可靠以3~4次/d為好。但大劑量不超過1g/d,其次選用先鋒霉素Ⅳ、Ⅵ0.25g4次/d,共10天。但對青霉素過敏休克病人不能用。四環素已不生產,磺胺嘧啶不能清除鏈球菌,因此不能用于治療鏈球菌性咽峽炎。但持續應用磺胺嘧啶對預防RF復發是有效的。
2.二級預防(風濕熱復發的預防)對有明確風濕熱病史或現有風心病者都需要連續的抗生素治療。預防風濕熱的復發。
(1)預防期限
取決于復發危險性大小,一般來說經常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居住擁擠、醫療條件差者以及多次發作史者復發的危險性高,預防用藥時間宜長。反之,可適當縮短。已經有過風濕性心臟炎的病人心臟炎復發的危險性相對較高,應接受長期抗生素預防直至成年或終身預防。相反,沒有患過風濕性心臟炎的病人復發時心臟受累的危險性低,抗生素預防幾年后便可停止。一般情況下,預防應持續至病人到二十幾歲或末次風濕熱后至少5年。
(2)預防方案
<①肌注芐星青霉素G:常用方案是長效青霉素制劑芐星青霉素G120萬U,肌內注射每4周1次,在急性RF高發國家和地區,以及高危病人,好每3周肌注1次。②口服抗生素:RF復發危險性較低的患者。例如已到青春期末或青年期或至少5年沒有風濕熱復發者,可改為口服抗生素預防;按下面推薦的劑量服藥:
A.磺胺嘧啶:體重>27kg者,劑量1.0g,1次/d<。體重≤27kg者,每天0.5g,副作用輕而少見。偶可致白細胞減少,宜每2周查1次血細胞計數。妊娠晚期患者禁用,因為磺胺嘧啶可透過胎盤屏障;與胎兒體內膽紅素競爭白蛋白結合位點。
B.青霉素V:劑量為250mg,2次/d。過敏反應與肌注青霉素相同,用前宜作青霉素皮膚試驗。
C.紅霉素:250mg,2次/d,適用于青霉素和磺胺藥均有過敏者。
D.中藥如金銀花、黃連、黃芩、黃柏、蒲公英、板藍根、穿心蓮;中成藥如銀黃片、銀翹片、抗炎靈片、銀黃針等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均有良效,可選擇應用。根據WH0近報告,在1986~1990年對16個國家33651例RF或RHD患者注冊進行二級預防治療。但只有大約63.2%的病人完成了二級預防。其中95.7%的病人用長效青霉素每月肌注1次,2.1%口服青霉素0.1%用磺胺嘧啶,2.1%用紅霉素。0.3%病人對青霉素有不良反應。有53例RF復發,占0.4%病人/年。如果不進行預防,風濕熱的復發率高達60%病人/年。
本期嘉賓介紹
男,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1958年3月出生,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1998年6月授予)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
學術工作: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 副會長(2006) 北京市心血管介入質控中心 主任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常務委員(2009) 副主編 中國醫院管理協會 學術組組長 中國醫學科學雜志 編委 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科技獎和中華醫學青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編委,心肺血管病論壇編委,中國循環雜志編委,中國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編委,中國醫刊編委,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編委,中華臨床醫學薈萃雜志編委,中華實用內科雜志總顧問(2009), 中國醫刊編委(2006),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編輯委員(2006),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編委(2007),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專家數據庫專家(2009), 介入放射學雜志編委(2009)。
榮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多項;醫療成就獎和全國優秀論文獎8項2000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獲得中國醫學論壇報評選的美國賽克勒基金青年醫師年度獎。
楊躍進論文發表已在國家級和國際級專業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楊躍進學術專著楊躍進科研成果楊躍進教授已榮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進步獎、醫療成就獎和全國優秀論文獎8項。楊躍進榮譽成就2000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獲得中國醫學論壇報評選的美國賽克勒基金青年醫師年度獎。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