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男,醫學博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援疆干部。主要科研方向為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自體血液回輸技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預防和治療,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肺動脈栓塞的早期診斷及處理原則,血友病性關節炎的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及圍手術期處理,近年來在國內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并參加了數本臨床專著的撰寫工作,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目前承擔北京大學“985”課題及人民醫院院內科研發展基金各一項。現任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
搖擺步態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有許多理論闡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如機械因素、內分泌誘導的關節松弛、原發性髖臼發育不良和遺傳因素等。
臀位產時有異常屈髖的機械應力,可導致股骨頭后脫位。韌帶松弛曾被認為是重要發病因素,妊娠后期母親雌激素分泌增多會使骨盆松弛,有利于分娩,也使子宮內胎兒韌帶產生相應松弛,在新生兒期較易發生股骨頭脫位。
但很難以單一的因素來解釋本病的原因,一般認為遺傳和原發性胚質缺陷對發病可能起重要作用。
胎兒的髖關節開始是間質性軟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圓形,然后逐漸變淺,呈半圓形。
出生時,髂骨、坐骨及恥骨僅部分融合,髖臼窩極淺,所以分娩時胎兒髖關節有很大的活動幅度,以使胎兒容易通過產道。
因此,胎兒在出生前后這段時間內,容易發生髖關節脫位。若胎兒下肢置于伸直內收位,則股骨頭不易置于髖臼的深處,極易脫位。
(二)發病機制
出生時以關節囊松弛為主要病理改變,隨著年齡增大和脫位程度加重,特別是開始行走后,可逐漸出現下列病理變化。
1.關節囊伸長,與髂骨粘連,中部狹窄呈啞鈴狀。
2.髖臼盂唇增厚,開始為外翻,隨行走增多而成內翻。圓韌帶增長變粗,橫韌帶肥厚。
髖臼因缺乏股骨頭的正常壓力刺激而發育不良,變淺并呈斜坡狀。
3.股骨頭骨骺發育延遲,甚至發生缺血性壞死。股骨頸前傾角和頸干角增大。
4.股內收肌攣縮,臀肌松弛。
5.髂骨翼處形成假臼。骨盆傾斜和代償性脊柱側凸。
異常步態需警惕
間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癥狀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繼續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則重復出現。大部分人誤以為這一表現是下肢或關節出了差錯,其實這是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高抬腿步態
走動時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門檻之狀,又稱跨越步態。其主要是因為患者小腿伸肌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所致。此步態多見于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搖擺步態
走路時患者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軀干都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在行走,又稱鴨步。這種步態常見于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者。
足跟步態
邁步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為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態可見于脛神經麻痹、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病癥。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