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視,它是導致腦卒中和冠心病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積極控制血壓對于防治心、腦、腎、眼等重要臟器的損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高血壓
一個18歲以上的成年人的血壓,收縮壓小于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于80毫米汞柱,稱為正常血壓。
收縮壓大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大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根據兩次或更多次正確測量的坐位血壓的平均植,病人應就診兩次或兩次以上)。
動態血壓監測能提供日常生活和睡眠時血壓的情況。動態血壓監測提供評價在無靶器官損害的情況下(白大衣效應)高血壓的可靠證據,也有助于評估明顯耐藥的患者,抗高血壓藥物引起的低血壓綜合征,陣發性高血壓以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動態血壓測值常低于診所診所血壓測值。通常高血壓患者清醒時血壓大于或等于135/85mmHg,睡眠時大于或等于120/75mmHg。
動態血壓監測值與靶器官損害的相關性優于診所血壓。動態血壓監測能提供血壓升高占測量總數的百分比,整體血壓負荷及睡眠時血壓降低的程度。
大多數人在夜間血壓下降10%-20%;如果不存在這種血壓下降現象,則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會增加。
自測血壓有利于患者監測降壓治療的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評估白大衣高血壓。在家測量的平均血壓大于或者等于135/85mmHg應考慮為高血壓。家里的血壓計應定期校準。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的95%以上,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繼發性高血壓指的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腎臟疾病、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約占高血壓不到5%,所以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也叫做高血壓病。
原發性高血壓大多起病及進展均緩慢,病程可長達10余年至數十年,癥狀輕微,逐漸導致靶器官損害。但少數患者可表現為急進重危,或具特殊表現而構成不同的臨床類型。
造成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三大危險因素:體重超重、高鹽膳食、中度以上飲酒。
其他:遺傳、吸煙、年齡、性別、工作緊張、血液粘稠、高脂血癥、高血糖、社會經濟因素、心理因素等。
積極控制以上危險因素,對于防治高血壓具有與降壓藥物同樣的重要性。
抗高血壓治療的終目標是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多數高血壓患者,特別是50歲以上者收縮壓達標時,舒張壓也會達標,治療重點應放在收縮壓達標上。對于高血壓患者,到底應該將血壓降到什么水平呢?
有效降壓治療必須是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即降到140/90mmHg以下,老年人也以此為標準。
對于中青年患者(<60歲),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或腎臟病變的患者,治療應使血壓降至130/80mmHg以下。
本期嘉賓介紹
女,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吉良晨老中醫的學術繼承人。兼北京中醫藥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藥品不良反應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北京中醫藥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