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癥狀。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1.ALT及膽紅素
反復或持續升高,AST常可升高,部分患者r-谷氨酰轉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堿性磷酸酶也升高。膽堿酯酶及膽固醇明顯減低時提示肝功嚴重損害。靛青綠留滯試驗及餐后2小時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靈敏地反映肝臟病變。
2.中、重度慢性肝炎
患者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壽期短,可及時反應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減少。
部分患者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及狼瘡細胞等陽性。
3.血清學檢測乙肝病毒標記物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的檢測 血清HBsAg在疾病早期出現。一般在ALT升高前2~6周,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
HBsAg陽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標志。血清HBsAb的出現,是乙肝病毒感染恢復的標志。注射過乙肝疫苗者,也可出現血清HBsAb陽性,提示已獲得對乙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的檢測 在血清中一般不能檢測出HBcAg。HBcAb為總抗體,包括HBcAbIgM和HBcAbIgG,但主要是HBcAbIgG抗體。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發作時均可出現HBcAbIgM抗體。如HBcAbIgM和HBcAbIgG均陽性,提示為慢性乙肝急性發作。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E抗體(HBeAb)的檢測 若血清HBeAg陽性,提示有乙肝病毒復制,亦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現。若HBeAb陽性則提示既往感染乙肝病毒。
4.血清HBVDNA檢測
血清HBV DNA是乙肝病毒復制和傳染的直接標記。慢性乙肝為陽性,≥105拷貝/ml。
并發癥
慢性乙肝在全身各個系統均可發生并發癥,常見的有: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肝硬化等。
本期嘉賓介紹
女,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內五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分會委員,中國肝臟病雜志/中國醫學前沿雜志及Infection Intenational的編委。首都醫科大學傳染病學系委員。1986年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97年于山西醫科大學傳染病學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2002年于北京大學內科感染疾病學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于2003年11月至2005年7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內科從事博士后工作。
多年來從事病毒性肝炎及相關肝病的臨床診治及有關基礎研究工作。具有全面扎實的肝病學基礎及臨床知識。尤其擅長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及相關肝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承擔大學本、專科傳染病學專業的理論課教學及臨床見習、實習等教學任務。并招收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重型肝炎的發病機理及治療(包括肝病微生態基礎及臨床應用)、抗病毒基因治療。曾從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山西省衛生廳科研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擇優資助項目等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The Japa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和《中華醫學雜志》等國際、國內雜志、會議上發表文章20余篇(其中4篇為英文論文, 3篇被SCI收錄, 10篇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并參加了《實用臨床胃腸病學》、《傳染病危重癥現代治療》及《醫院感染病學》等數十余部醫學專著的編寫工作。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