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大腸癌的預警信號
大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腫瘤發現的早晚與生存預后、生存質量以及醫藥費用開支多少等密切相關。
隨著國民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等等原因,尤其是人們生活習慣不健康,攝入的脂肪和蛋白質過多,而攝入的纖維太少:“吃得太精了”!
近3年大腸癌的發病人數每年都以4%的速度增長,近年我國大腸癌更有年輕化,癥狀出現遲發化傾向。
因此,對于大腸癌如何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據市中醫院肛腸科的陳金泉主任表示,大腸癌位居人體大腸深處,其起也漸,早期癥狀不顯,但還是有以下十大預警信號。
1.有大腸癌家族史,大腸癌系指結腸、直腸和肛門部位的惡性腫瘤,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是人體錯配修復基因缺陷所致,尤其是其父母均患此病者。據報告,約有1/8為家族性癌成員或其后代發生大腸癌。
2.有大腸家族性息肉病史,息肉多是發病于青春期,40歲以后可發生癌變。因此,患者一經確診為大腸息肉,應盡早做全結腸、直腸切除術,以防癌變。
3.大腸腺瘤息肉患者,超過1cm的大腸腺瘤性息肉,有40-50%的癌變機會,應及時進行切除處理,以阻斷息肉惡變。
4.大腸癌患者,術后再現腹部或排便異常,癌胚抗原陽性,應及時做電子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多原發癌的存在或腸癌復發。
5.曾患有消化道腫瘤(如胃癌)、乳腺癌等,這些腫瘤與大腸癌的病因同源。
本期嘉賓介紹
男,57歲(1955年7月生),漢族,河北邯鄲人,1975年1月入黨,1976年3月參加工作,白求恩醫科大學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在職研究生(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外科學專業),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現任北京朝陽醫院黨委書記、理事長(副局級)。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以上五點提示我們要重視大腸腫瘤高危人群,接下來還要重視對身體有關癥狀的警覺。
1.中老年人不明原因出現食欲下降、乏力、消瘦者,應做好相關普查和隨診工作,以利于早發現、早診斷。
2.不明原因進行性貧血、面色日漸蒼白,已排除其他部位失血和血液疾病者。
3.無原因大便習慣改變,大便習慣改變指排便感覺異常,排便不盡,大便硬爛交替、大便次數多,肛門里急后重、大便變形等,是大腸癌的早期表現癥狀之一。
4.腹痛,發病初期腹部不適或隱痛,與排便相關。當出現陣發性腹痛,是因為腫瘤使腸腔狹窄糞便通過受阻,多見于中晚期病人,此時腹部可能摸到包塊或可見腸形,多伴有腹脹、嘔吐、肛門不排氣等腸梗阻表現。
5、便血或血性粘液便,凡是便中帶暗紅色血色及血性粘液便者且持續出現,逐漸增多,具有診斷價值;大便潛血化驗多次陽性,具有篩查價值,切勿當做“痔瘡”、“結腸炎”出血等對待,這在臨床上誤診誤治病例中屢見不鮮,教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