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老年人經常腿疼可能是大病早期信號 據《益壽之友》報道,當腿部動脈血管因為斑塊沉積等原因變窄時,腿部的血液供應將會減少,導致行走時腿疼,甚至引起壞疽,醫學上稱為外周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同時也是其他動脈疾病的信號,如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中風)等。
外周動脈疾病有哪些癥狀
1.行走時可能出現跛行,也就是說行走時腿部(小腿、大腿、臀部)肌肉感到乏力、沉重、疲勞或痙攣,爬樓梯或鍛煉時也可能出現,休息時癥狀消失。
2.休息時腳或腳趾疼痛,常影響睡眠。
3.腳或腳趾皮膚傷口或潰瘍愈合很慢,或8~12周仍不愈合。
哪些糖尿病患者更需要警惕
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應進行外周動脈疾病檢測。小于50歲但有以下風險因素者也應進行檢測:
1.吸煙
吸煙者外周動脈疾病的發生風險是不吸煙者的四倍。
2.肥胖
體重指數大于25的人即使在沒有其他風險因素的情況下,也更容易患外周動脈疾病。
3.體力活動少
體力活動有助于延緩外周動脈疾病的發生。
4.膽固醇高
高膽固醇血癥可導致動脈內斑塊形成,顯著降低血流速度,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5.高血壓
由于高血壓發病時可能毫無癥狀,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本期嘉賓介紹
男,首都醫科大學外科學副教授,血管外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同仁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普外科主任。北京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
1987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
1998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獲醫學碩士學位,師從血管外科專家管珩教授;
2000年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altimore, Maryland, U.S.A.)進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主要從事致病基因的染色體定位、基因克隆及基因功能等基礎研究;
2001年轉至美國克里夫蘭臨床中心(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Cleveland, Ohio, U.S.A.)繼續進行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博士后研究;
2005年畢業于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Medizinische Fakultat der Universitat Duisburg-Essen),獲醫學博士學位,導師Christoph. E. Broelsch教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