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腫瘤標志物對健康人意義不大
目前,幾乎所有的體檢都包括兩項基礎的腫瘤標志物檢查:甲胎蛋白(AFP)與癌胚抗原(CEA),這兩項分別是肝癌與消化系統癌癥的輔助診斷指標。
而在更高端的體檢套餐里,腫瘤標志物已經增加到了13項,很多體檢機構還專門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
面對復雜的防癌套餐,某三甲醫院檢驗科主任表示,體檢時查腫瘤標志物意義不大。
目前所有的腫瘤標志物都不適合用于健康人群的腫瘤篩查。
對此,一般來說,腫瘤標志物只能作為腫瘤患者監測其病情發展、治療與康復的指標,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癌癥的標準。
健康人的血清里也會偶爾含有這些標志物,用它們來做癌癥篩查標準,敏感性和特異性很低,因而常常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所以這種籠統的腫瘤監測項目,往往沒有太大意義。”
國際醫學檢驗學領域的學術組織美國全國臨床生物化學學會(NACB)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別制定了睪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宮頸癌和胃癌的腫瘤標志物使用指南。
這些指南都明確指出,腫瘤標志物不適合用于普通人群腫瘤的篩查。
NACB的指南不僅闡述了該學會的立場,還匯總了其他各科專業學術組織關于腫瘤標志物使用的比分。
各專業學會的立場與NACB大致相同,認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腫瘤標志物進行腫瘤的篩查是徒勞的。
對健康人進行這些檢查并不能減少腫瘤死亡的風險,反而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擔憂和額外的其他檢查。
一位臨床醫生直言不諱地說,腫瘤標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篩查,跟濫開藥物的行為沒有什么區別,大多都是源于“你懂得的原因”。
本期嘉賓介紹
男,肝膽外科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軍醫系,成長于全國的第三軍醫大學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師從于黃志強院士、韓本立教授等的肝膽外科專家。現任肝膽外科主任、科研辦公室主任、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成員、《中華肝膽外科雜志》編委、《中國微創外科雜志》編委等職。2002年被解放軍總后勤部評為科技新星。先后兩次赴美國學習深造。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學術著作5部,參與編寫著作6部。臨床經驗豐富、醫學理論扎實、手術技巧精湛,曾成功救治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重癥患者,在肝、膽、胰、脾疾病的救治方面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