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肩關節脫位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廣而結構又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生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與后脫位兩種,常見的是前脫位。
中醫推拿治療肩關節脫位
治則治法:活血祛瘀,理筋整復。
常用手法:按揉、捏拿、拔伸、搖法等。
推拿操作步驟
(1)患者仰臥,術者坐于患側床邊,按揉肩髃、臂脯、手三里、曲池等穴,再拿肩井及肩部諸軟組織,使痙攣緩解。
(2)用手牽足蹬復位法:醫者兩手握住患肢腕上,用一腳伸入患肩腋下(膝關節伸直),兩手用力,沿患肢的縱軸方向,使患肢在外展,稍外旋位拔伸,繼而徐徐內旋、內收,同時足蹬,利用足跟為支點,將肱骨頭擠放關節盂內,當聽到“咯噔”一聲時,即表示復位已經成功。
(3)再按揉肩關節周圍及曲池、手三里等處。
(4)固定:上臂貼于胸壁,腋下墊一棉墊,將上臂用繃帶固定于胸壁,前臂屈肘90°,使上臂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用三角巾懸吊于胸前,固定時間1~2周。
治療肩關節脫位的幾種手法
1.仰臥位拔伸足蹬整復肩關節脫位:(1)患者仰臥位,以右肩為例,術者立于病者患肢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順勢用力牽引患肢,持續1~3分鐘,先外展、外旋,后內收、內旋,傷處有滑動感,即表明復位成功。(2)患者仰臥,以左肩脫位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膝側,用左足后跟蹬著患者的左腋下,用繃帶一端縛患者左手腕上,另一端系于助手的腰部,助手扶平病人肘,身體向前傾,然后徐徐拔伸患上肢,術者用拇指按肩,以四指端托肱骨頭使之入臼。
2.側臥位拔伸足蹬整復肩關節脫位:患者側臥,用凳子一條靠緊患者背固定,助手彎腰坐于椅子上,用繃帶縛住病者的前臂,而另一端系于助手的肩上,用足蹬患者腋下,同時挺腰帶動病者前臂,徐徐用力牽引患肢,術者用手按捺脫出的肱骨頭使之歸臼。
3.仰臥位牽引過頂足踏整復肩關節前脫位:在復位前肌注地西泮或哌替啶。患者平臥位,在適度牽引下將患肢由胸前牽引到外展位,再至過頂位,牽引過程中盡量使患肢外旋位。然后,術者用另一側足弓抵住患者脫位的肩峰處,患肢外旋位拔伸,可以感覺到肱骨頭入臼的滑動感,在適度牽引下將患肢再由過頂位牽引到胸前。撕脫性骨折大多也能同樣復位。
4.拔伸足蹬法結合牽抖手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平躺于治療床一側,患側腋窩墊毛巾保護,術者立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手腕,術者同側足抵于患者腋窩,先在外展外旋位持續緩緩用力牽引,視患者粗壯程度持續約3~10分鐘,維持牽引下再緩緩內收內旋,以術者足跟為支點,把肱骨頭頂入肩關節。對整復未成功者,結合牽抖手法,維持牽引下牽抖患肢數次,使其復位。
5.足蹬皮帶牽引整復肩關節脫位:以右肩關節脫位為例,患者端坐凳上,身后有人扶持,以保持穩定。術者面對患者,將準備好約2米長的皮帶對疊、打結。將打好結的皮帶一頭牽扎于患肢腕部,使患臂處旋位,另一端套術者的右足上,術者雙手拇指置于患肩峰處,兩手余4指扣在脫位的肱骨頭上,右足緩緩向身后伸開牽引患肢,力量逐漸加大;同時兩手拇指向下按壓肩峰,余4指向上外提托肱骨頭,即可聽到肱骨頭入臼的聲音。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男,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拜師于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孫樹春教授,先后于積水潭醫院、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研修關節外科。目前擔任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骨傷》雜志編委、《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編委。
研究領域:擅長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骨關節病、腰腿痛、頸肩痛,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尤其對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手術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主要從事的手術:1.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及翻修術;2.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及翻修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