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牙周病的發病因素及危害
牙周病的病因比較復雜,總的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面的因素。局部因素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全身因素可影響牙周組織對局部刺激的反應,兩者之間有密切關系。
1、菌斑是指粘附于牙齒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沖洗等去除。現已公認,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2、牙石是沉積在牙面上的礦化的菌斑。牙石又根據其沉積部位和性質分為齦上牙石和齦下牙石兩種。齦上牙石位于齦緣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
在牙頸部沉積較多,特別在大涎腺導管開口相對處如上頜磨牙的頰側和下頜前牙的舌側沉積更多。
齦下牙石位于齦緣以下、齦袋或牙周袋內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視,必須用探針探查,方能知其沉積部位和沉積量。
齦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鄰面和舌面較多。齦上牙石中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唾液中的鈣、磷等礦物鹽。
齦下牙石主要是齦溝液和滲出物提供礦物鹽。牙石對牙周組織的危害,主要是它構成了菌斑附著和細菌滋生的良好環境。牙石本身妨礙了口腔衛生的維護,從而更加速了菌斑的形成,對牙齦組織形成刺激。
3、創傷性咬合在咬合時,若咬合力過大或方向異常,超越了牙周組織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組織發生損傷的咬合,稱為創傷性咬合。創傷性咬合包括咬合時時的早接觸、牙合干擾、夜間磨牙等。
4、其他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復物、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組織的炎癥過程。全身因素:牙周病的發生,局部因素是主要的。
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發展中屬于促進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變牙周組織對外來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于患病,并可促進齦炎和牙周炎的發展。全身因素包括有:內分泌失調、如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等的分泌量異常。飲食和營養方面可有維生素C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磷的缺乏或不平衡、營養不良等。血液病與牙周組織的關系極為密切,白血病患者常出現牙齦腫脹、潰瘍、出血等。
血友病可發生牙齦自發性出血等。某些藥物的長期服用如苯妥英鈉可使牙齦發生纖維性增生;某些類型的牙周病如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往往有家族史,因而考慮有遺傳因素。總之,牙周病的病因比較復雜,在治療時不僅要注意局部因素的消除,也要考慮到全身的狀態,以便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牙周病不可小覷
有關專家指出,牙周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首要原因,也是人們容易忽視延誤治療的主要口腔疾病。
兩屆愛牙日使用同一主題,這是以往不曾有過的,牙周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患,但牙周疾病病程較長,痛感不明顯,90%以上的牙周病患者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牙周治療。
據統計,牙齒脫落的因素中50%以上與牙周疾病有關,牙周疾病已成為危害中國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牙周病牙周疾病主要是由口腔內的細菌如菌斑、細菌和它的產物、抗原等對牙齦組織的刺激,引起牙周組織破壞的一種疾病。
牙周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牙齦組織紅腫、出血、疼痛、牙齒松動、牙齒脫落等。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男,北大口腔醫學院牙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牙周科主任,出生年月:1964年11月,研究方向及專長,牙周疾病的發病機制及其與全身系統疾病的關系,牙周疾病的診斷和系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