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秋季如何補陽
秋補莫盲目 要寒熱均衡
在秋分這一天,太陽光直射赤道,晝夜等長。自此開始,陽光直射的位置開始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逐漸晝短夜長,地面向天空散失的熱量逐日增加,氣溫則越來越低。
同時北方的冷空氣開始頻頻南下,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雨,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
這個階段,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所以秋分節氣養生要本著平衡、調和陰陽的原則,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的調攝皆順應“收斂”之勢,以平為期。
早睡早起 少用空調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可順應陰精的收藏, 以養“收”氣;早起可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斂太過。秋分過后,秋燥漸顯,涼意已濃,白天溫度若不是過高不建議使用空調,否則易遭寒邪、燥邪侵襲。早晚溫差明顯,體質虛弱、患有胃腸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不能盲目追求“秋凍”,要結合實際氣溫及自身身體條件,尤其要注意頭部、腹部的保暖。
多吃清潤和溫潤食物
秋分時節晝夜等長,飲食養生要本著陰陽調和的原則,做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對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易脾氣急躁、午后潮熱、面紅目赤、口腔潰瘍、口渴喜飲、大便干燥的人來說,要少吃大熱峻補之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而對于陽氣虛弱、怕風惡寒、臉色少華、手腳冰冷、情志抑郁、睡眠不佳的人來說,要忌食苦寒生冷之品,如綠豆、苦瓜、西瓜等。飲食調養在做到寒熱均衡之外,也要適當選用清潤、溫潤的食物以防秋燥癥。清潤之品可選雪梨、蜂蜜、甘蔗、百合、銀耳等,溫潤之品可選芝麻、核桃、杏仁、板栗等。
動靜結合 小強度運動
秋分過后,秋意漸濃,天氣涼爽,這是開展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散步、慢跑、打球、游泳,或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氣功均可。
但應注意秋季的運動不適合大強度、大汗淋漓的運動方式。在開展“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站樁、打坐、誦經等。動可強身、靜可養身,動靜結合可達身心康泰之功。
安寧平靜 減少悲秋情緒
秋風陣陣,秋雨綿綿,萬物由榮轉衰,人很容易受到自然界這種變化的影響,產生悲愁傷感的情緒,因而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說。因此,秋分節氣的情志調攝主要是保養神志、收斂神氣,減少悲秋情緒,達到《內經》所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的境界。也可在秋高氣爽之時,與親朋好友相邀,一道登山暢游,飽覽美景,可使人心曠神怡、安寧愉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男, 1955年5月8日生。198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學院,在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長期從事針灸臨床工作。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針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是北京市《中醫藥125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的國內中醫藥科技前沿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虛癥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身心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針灸學會刺灸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理事等學術職務。
現任《中國鄉村醫藥雜志》編委,《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特約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