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口腔癌和飲食很有關系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系,尤其嚼檳榔、抽煙與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臺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上,不一樣的就是嚼檳榔,根據統計,口腔癌的病人中約有88%都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癥研究總署于2003年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因而可見口腔癌的發病和飲食有著很大的關系。
吃火鍋也要注意口腔癌
吃火鍋吃出口腔癌并非危言聳聽,口腔、食管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溫度,食物太燙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超過100℃,取出即吃的話,很容易燙傷口腔、舌部、食管和胃黏膜。一些本來就有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口腔疾病的患者吃了火鍋后很可能會加重病情,而一旦發現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蘚等癌前病變,就一定要去專業的腫瘤治療機構進行診治了。
本期嘉賓介紹
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副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口腔醫學會會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委會腫瘤專業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頭頸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等七本雜志編委,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谇会t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第二屆口腔醫學教育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
198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系,1992年畢業于原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口腔頜面外科的教學、臨床和基礎研究,在口腔頜面及咽旁顱底腫瘤診治方面有較高造詣。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二項,市級二項。迄今共發表論文131篇,其中20篇(第一作者11篇)被SCI收錄;獲2008年北京大學楊芙清王陽元院士優秀教學科研獎獲,各種科技獎勵8次,其中以第一負責人身份獲200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目前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重點項目一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并負責一項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分課題。已指導和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6名。
專家介紹的:許多人都有頰黏膜內側發生白色潰瘍或水泡的經驗,常發生於有壓力,睡眠不好或飲食習慣改變之際,一般二周內會痊愈;如超過二周未痊愈,必須作檢查。該部位有60%,可能發生上皮性細胞癌。有些口腔癌會造成外觀鼓出來的改變,從眼眶以下到頸部以上的范圍都可能鼓出。唾液腺的口腔癌只會從臉上腫出來,不會往內長,有時只在一、二周內即迅速成長,不可誤以為只是臉頰發炎而已。
對于口腔癌的治療,手術和放療雖然有著良好的效果,但手術會影響容貌的改變,放療由于它們在作用于腫瘤細胞發揮細胞作用的同時亦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因此會出現副作用,影響食欲和消化道功能,給營養狀況帶來不良的潛在影響。
對此,專家建議說:化療或放療病人在調整營養素平衡的同時給予與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可減少化療或放療的副反應,如白細胞減少、脫發、惡心、嘔吐等。同時β胡蘿卜素丶及硒均有抑制癌基因的表達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三招輕松預防口腔癌
第一招: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不衛生是導致口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預防口腔癌就要經常刷牙,保持口腔衛生。講究營養的平衡,力戒煙酒,及時治療殘根,殘冠,去除不良刺激。?每天一定要早晚兩次刷牙,睡前一定要刷牙,清理到牙根內的殘渣。防止睡覺的時候,細菌對口腔的侵蝕。更好的防止口腔癌。
第二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日常生活要注意平衡飲食,粗細搭配,合理營養,不喝、吃過燙的水與食物,避免刺激口腔組織。不要抽煙和酗酒,煙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不僅對肺有害處,對口腔也很有損傷。特別不能吃路邊的麻辣燙、燒烤等,這些食物內含有太多的細菌,這些細菌會寄留在口腔內,對口腔的破壞極大,極容易造成口腔癌。
第三招:及時的治療。發現口腔頜面部可疑病變時,要及時前往口腔???,進行積極排查和正確的治療,及時治療還是可以治愈的。有些患者患了口腔病過分緊張,背上思想包袱,精神壓力過大,反而可能促進癌的發生。所以患者應該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積極的配合治療,才能更好的預防口腔癌。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