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女,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監護室科主任,負責監護室日常工作。
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師從我國心內科專家呂樹錚教授,曾于2002年在比利時列日大學中心醫院進修學習,2006年在美國休斯頓圣路克醫院進修學習。主要專業特長是冠心病的臨床及介入治療,冠心病危重癥的救治以及心力衰竭的臨床救治與管理等,曾多次指導危重癥患者的搶救。
2011年1月主編?心臟危重癥處理原則和案例分析?學術專著,并參與心內科巨著?冠脈介入診療技巧及器械選擇?及?介入心臟病學手冊?的編寫。特別致力于冠心病治療的規范化、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研究,2001年12月“無保護左主干病變選擇性支架術”獲北京市科學進步三等獎。
許多人認為,冬春季節是心梗的高發季節,其實,入伏之后的“桑拿天”,南京各大醫院心梗的病人也明顯增多,急性心肌梗死是南京第六大生命殺手病。這主要是氣溫高,出汗多,人體血液黏稠度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導致缺血或心腦血管堵塞,有基礎疾病或其他危險因素的患者此時更容易引起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急性心梗有時發病癥狀并不明顯,可毫無疼痛感,或是癥狀類似于胃腸炎、牙疼、頸肩疼痛,而這些癥狀常被患者忽視,延誤病情。我們根據左邊這張心梗常見疼痛部位圖可以發現,除了胸痛,心梗還可能引起頸痛、背痛、腹痛、上肢痛等癥狀。還有的所謂“無痛心梗”,其疼痛輕微甚至未被患者感覺到,這種情況常發生在糖尿病人與腦血管疾病患者身上,因為他們對于疼痛的感覺較之正常人稍顯遲鈍。
另外,心梗發作之所以殃及腸胃,主要是心肌梗死的部位若恰好是下壁和后壁處,此處分布較多的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支配腸胃,因而犯病時會出現嘔吐、拉肚子等類似胃腸炎的癥狀。如果心臟的神經將疼痛傳到大腦,大腦再傳到脊柱神經,進而將疼痛傳遞給胸部、背部、肩部等,則會引起這些部位的疼痛。
心梗風險因素篩查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心肌梗死發病率、死亡率不斷攀升,尤以35歲至44歲中年人居多,而心梗發病也日趨年輕化,女性患者的比例也逐年增高。據專家介紹,一項國際研究表明,通過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干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九成的心梗患者可成功預防。
誘發心肌梗死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精神緊張、缺乏運動、熬夜、應酬多、飲食營養搭配不合理等原因;二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四類疾病所引發。專家指出:心肌梗死發病率升高與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但心梗發病并非不可控,應對心梗,預防是關鍵。
所以要有效預防心梗,對風險因素的篩查和控制是重要的部分。
如何預防心梗
1、嚴格控制高血壓,力爭將血壓、血脂和血糖都控制在理想的范圍之內。特別是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得心梗的風險遠高于正常人,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時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49/90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3%以下,LDL-膽固醇,LDL-c2.6mmol/l以下。
2、肥胖癥患者要增大運動量,控制體重,男士腰圍要小于90厘米,女士腰圍好不要超過80厘米。
3、戒煙,控制體重和減肥,減肥不能夠過快,一般初2周減少1公斤左右。
4、調整心理狀態,不焦慮,讓自己更平和放松。
5、多參加社會活動,有條件的話好與心梗康復的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隨時與他們交流康復心得,促進更好的康復。
心梗患者也能運動
一旦發生心梗,即便康復許多患者也一動不敢動。
其實,心梗患者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并在運動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血壓和心率。能達到改進心血管系統健康狀況的低訓練頻度是至少每周3次,每次30~60分鐘,從低強度、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
步行是心梗患者早期合適的運動方式,病情穩定后,可增加步行距離或進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跳繩等較大強度的運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重要和可貴的是長期并有規律地堅持上述運動。
心梗患者的飲食紅綠燈
綠燈食物(可隨意進食):谷類(尤其是粗糧),豆類(大豆及其制品),蔬菜(尤其是洋蔥、大蒜、綠色蔬菜、黃紅色蔬菜),菌藻類(木耳、海帶、紫菜)各種瓜果和茶葉。
黃燈食物(可適量進食):瘦肉(包括豬肉、去皮家畜),魚蝦類(包括絕大多數河魚、海魚、蝦等),素油(豆油、菜油、玉米油等),牛奶(宜用脫脂類牛奶),雞蛋(每周2~3個)。
紅燈食物(少吃或忌吃):動物脂肪(如奶油、羊油、雞油、牛油、肥肉),動物內臟(腦、肝、腎、脊髓),蛋黃,魚子及貝類海產品,煙、糖、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