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份紙牌大小未加工紅肉的受調查者,比攝取頻率較低的人死亡風險平均增13%。如果攝取的紅肉是加工過的肉品,如1條熱狗或2片培根,風險更攀升至20%,吃牛排的風險則增加12%。但如果以堅果取代紅肉,總死亡風險可降19%;家禽肉品或全谷類食品可降14%;以魚肉取代則降7%。
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超過10萬護士和健康專業人士的飲食、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和疾病診斷信息,同時利用家屬報告和國家死亡數據庫等收集了這些研究對象的死亡信息。 進一步研究顯示,高動物蛋白攝入與死亡風險的正相關關聯僅存在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比如肥胖或體重過輕、酗酒、抽煙或缺乏鍛煉等人群;對于有著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通過植物類食物獲取蛋白質,這種關聯并不存在。
專家認為,加工紅肉之所以會升高心衰風險,很可能是因為其中鹽和食品添加劑(如硝酸鹽類等)含量較多,因此人們應注意減少日常生活中加工紅肉的攝入,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貧血以及有突發心臟病史或心功能不全等心衰高危人群,應定期對自己的心臟功能進行檢查,在發現心衰的早期及時接受治療。
紅肉到底應該怎么吃?
合理控制的肉類的攝入量,同時和雞鴨肉、魚肉混搭。
煙熏、腌漬的加工工藝本身就不健康,在有條件吃新鮮肉的時候還是優先吃新鮮肉。
家庭烹飪或在外就餐的時候也多選擇蒸煮的方式,因為高溫煎炸、燒烤等均可產生較多的致癌物,比如干煸牛肉、羊肉串、BBQ等要適可而止。
紅肉和白肉
在做熟前是紅色的肉就屬于“紅肉”,包括經常吃的豬、牛、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而在做熟前是淺顏色的肉類就屬于“白肉”,包括雞、鴨、鵝、魚、蝦、蟹、牡蠣、等非哺乳動物的肉。
紅肉、白肉是研究人員為了分析不同顏色的肉類對健康的影響而分的。
無論是紅肉還是白肉,都含有脂肪、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是相對的。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過多攝入紅肉可增加男性全死因死亡風險,可增加結直腸癌和肥胖癥的發病風險;過多攝入煙熏肉可增加胃癌和食管癌的發病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過多攝入”并不意味著吃點紅肉就增加得病的危險。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存在著量-效關系,也就是說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吃的食物量及食物的成分。
“正所謂‘萬物皆有毒,關鍵在劑量’,即使是1類致癌物,導致癌癥也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辈┦空f,“肉類帶來的健康風險與健康收益需要取得一個平衡,雖然很難準確的計算出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少吃無妨?!?/p>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吃加工肉的飲食禁忌,通過文中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吃這種肉的規定,知道了如何這卻吃肉,當然,肉的吃法有很多,但是人們請謹記食用加工肉的分量,千萬不要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