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食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或健康與否,重點是搭配方式、食用方式或者是保存方式的不同會讓食物變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食物。相反如果正確合理的利用食物,能讓食物對人體發揮出健康保健的作用。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很有可能會發生黃曲霉素中毒,不僅致病還可能致癌。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物質容易含有黃曲霉素呢?以及黃曲霉素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呢?
常吃這些食物容易致病
1.霉變的谷物
自然界中黃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土壤、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以及一些常見的堅果中。
黃曲霉素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代謝的產物,通常家庭中的谷物經歷過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以及儲存不當等情況,容易被黃曲霉感染,繼而因為環境的原因,迅速發展而產生致病的黃曲霉毒素。
通常家庭中的黃豆、大米、玉米等谷物當發生霉變后容易產生黃曲霉素。
2.哈喇味的堅果
堅果類食物如果保存不當常常會有“哈喇味”的出現,但哈喇味并不是黃曲霉素的味道,反而是堅果中油脂被氧化所產生的味道,而哈喇味堅果本身就容易致病或致癌。同時導致食物出現哈喇味的環境也給黃曲霉素的產生提供條件。
3.自制的發酵食品
很都家庭會有自己獨特的私房菜,其中以發酵食品居多,如泡菜、酸菜、酸菜、醋、醬油、調味醬等。在發酵這些食物的時候,原料中一方面會有很多雜菌的出現,其中可能包括黃曲霉菌。另一方面,發酵食品常常處于高溫和潮濕的環境,給黃曲霉素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而且,一些發酵食品的原料極容易感染黃曲霉菌,如利用黃豆制作豆醬或醬油。
其實在工業生產發酵食品時也會產生黃曲霉素,但是工業生產這些食物時有清除黃曲霉素的方法,而這也是家庭中無法達到的。
4.保存不當的食用油
高油脂的食品中極容含有黃曲霉菌或者是促進黃曲霉菌的生長,從而容易分泌出現黃曲霉毒素。
家庭中保存不當的食用油,尤其是開封過后保存了一個夏季的食用油,在瓶口、瓶壁上極容易出現霉變物質,這大大增加了黃曲霉毒素出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