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食物,經常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歡,甚至一周食用的次數不止4次,但是你知道嗎?有專家表示,每周吃上4次土豆或會增加高血壓的患病風險。那么土豆怎樣吃有營養呢?土豆有哪些飲食誤區呢?土豆如何做好吃呢?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相信大家都知道土豆受歡迎的程度,不僅僅是在中國,尤其是美國等一些國家,土豆更是頻繁出現。
英國專家發現,每周吃上4次土豆或會增加高血壓患病風險。土豆泥、水煮土豆和烤土豆和炸薯條一樣都會增加患病風險。所以大家要謹慎吃土豆。
英國專家將進行的實驗數據和結果公布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研究者一直在跟蹤調查美國3個項目,歷時20年,實驗對象人數達187000。
實驗表明,常吃馬鈴薯的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幾率患上高血壓;總體來說,一周吃土豆泥、水煮土豆和烤土豆超過4次的人群,相比于1個月吃1次的人群來說,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會增加11%。吃炸薯條1周超過4次的人患高血壓的可能性會增加17%。用無淀粉的蔬菜代替一頓馬鈴薯,患病幾率下降7%。
然而,某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馬鈴薯不論是用何種烹飪方式,都會引起人體的高血壓問題。這歸因于馬鈴薯中含量豐富的淀粉,馬鈴薯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血糖生成指數:大量含淀粉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快速轉換成糖分進入血液,引起血糖水平急速上升,長此以往高血壓患病率就會增長。
由于馬鈴薯有極高的升血糖指數以及大量攝取對身體的副作用,英國專家提議,政府發布的健康建議中,不應該再把馬鈴薯列為“蔬菜”。
有很多專家反對這一建議。研究人員認為,單單通過一種食物來評測生活飲食是不科學的。
英國某高級營養師表示,“這項研究只能說明馬鈴薯和高血壓之間有聯系,但并不能證實兩者之間是因果關系,其他很多因素比如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實驗數據。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實驗數據大部分是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到的。”
詳解怎樣正確吃土豆
土豆本身的營養價值不差,富含鉀元素,含量堪比香蕉;維生素C也比較豐富,能與番茄相媲美;富含國人所容易缺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含量也比大米高;還含有膳食纖維和多酚類物質。在不放油鹽的時候,烤土豆、蒸土豆的淀粉含量不如米飯饅頭高,升血糖速度也不如白米飯白饅頭快,而且飽腹感非常強。同樣吃300千卡能量的食物,土豆比米飯饅頭面包更容易讓人吃飽,而且飽腹感強。
如果簡單做成烤土豆、蒸土豆,土豆的健康價值并不令人失望,用其當主食,對改善營養、控制血壓都有好處。烤土豆就是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常見主食。
但問題是,大部分國人都是把土豆當菜來吃。 如果用土豆做菜,效果就反了。在蔬菜中,土豆的淀粉含量幾乎是高的,通常在14%~20%之間,而絕大多數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以下,綠葉蔬菜更低。淀粉多,意味著熱量高。如果用土豆替代青菜,毫無疑問,會增加肥胖的危險。
更麻煩的是,大部分國人并不吃烤土豆和蒸土豆,而是用大量油脂烹調土豆,或者和肉類一起紅燒、燉煮。吸了油之后的土豆,所含熱量極其可觀。
此外,土豆當菜吃,還有一個嚴重缺陷。蔬菜分為“深色蔬菜”和“淺色蔬菜”兩類,土豆屬于淺色蔬菜。顏色淺,就意味著類胡蘿卜素含量低,花青素含量也低。無論是類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K、鈣、膳食纖維、抗氧化物質等多個方面,它都無法與深綠色葉菜相比。
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還發現,土豆是烹調中容易產生丙烯酰胺(一種疑似致癌物)的蔬菜。香氣越濃郁的土豆烹調法,比如油煎、油炸,產生的丙烯酰胺就越多。炸薯片就是常見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頭名狀元”。研究者解釋,這是因為土豆中富含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在120~190攝氏度之間的烹飪條件下易產生丙烯酰胺。不過,蒸煮土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即便用家用壓力鍋烹調,烹調溫度也只有不到120攝氏度。
總之,建議大家換換土豆吃法,把土豆蒸熟替代部分米飯吃。如果擔心這種做法口感較差,可以加點椒鹽吃,味道鮮美,或者把蒸熟的土豆切成小碎粒,盛在飯碗里,然后一口土豆一口菜正常吃。
土豆吃法調理腸胃問題
1、未發芽的新鮮土豆,洗凈切碎后,加開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服下一兩匙,酌加蜂蜜同服,連續半月至二十天。服藥期間忌用刺激性食物,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習慣性便秘,疼痛治愈后還須繼續服用一個月。
2、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每晝夜換藥四至六次,兩三天后便能治愈,治皮膚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