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服中藥是否應忌口?
“忌口”是指凡不利于病人疾病恢復,可加重病情或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食物應禁忌服用。
如一位4歲女孩,因食欲差請中醫大夫診治,醫生開了中藥,并交待家長忌吃生冷飲食。患兒吃了兩副中藥后,食欲明顯增加,這時孩子要吃雪糕,家長疼子心切,忘了醫生的交待,給孩子吃了雪糕,第二天孩子食欲又開始下降,再吃中藥效果欠佳。
祖國醫學將食物的宜忌作為配合藥物治療的重要環節之一,如:《素回藏氣法時論補》中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在《素問。熱論》中指出“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期禁也。”食物的性味和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這些都說明了食物與藥物的“補克”作用,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掌握得適宜,可以加強藥物療效,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可引起嚴重不良后果。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很多的家長對于兒童服用中藥的時候要對哪些食物忌口有了一定的認識了,那么就要增強自己的這方面知識,讓孩子可以盡快的治療疾病吧!
寶寶多大可以喝中藥
中藥的治療,無形中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新生兒黃疸不退時,醫院可能就會給予服用“茵梔黃”等中藥;煲湯的時候,加點黃芪、茯苓,這樣讓湯味不僅鮮美而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孩子積食,可以來點小兒山楂丸消食開胃。
因此,家長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專業中醫兒科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開方用藥或指導中成藥的適用,無論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藥。
兒童常用的中藥劑型,主要有湯劑、沖劑、丸劑、成藥(顆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據孩子的病情輕重以及服藥的難易程度,醫師和家長可以商量看哪一種劑型適合自家孩子,以防藥難喂,不僅浪費藥材,而且影響療效,錯過了好的治療食積。
深秋的到來,捎來了冷空氣,人們防不勝防,孩子更是難以適應。在變化多端的天氣,孩子難免會生些小病,有的家長會根據以往經驗,自行上藥店為孩子買些熟悉的藥品服用,其實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小兒藥物使用要得到重視,從安全角度出發,不提倡家長自行到藥店為孩子買藥,孩子生病還是上醫院系統診治為妥。如自行用藥,為了慎重起見,閱讀藥品說明書很有必要,家長們拿到藥不要急著給孩子喂藥,對藥物的藥性和劑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于孩子身上,藥物療效才能事半功倍。
中西藥不能混著吃
小風的媽媽總喜歡中西結合,于是在寶寶喝中藥的時候,就喜歡把西藥也讓寶寶一同喝下去。哄寶寶喝中藥已經是難事,喝完中藥,要寶寶吃西藥簡直比登天還難,以為這樣省事又方便。但是,其他媽媽知道后,卻急忙叫她不要這樣做了,小風媽媽頓時困擾了,究竟為什么呢?
糾正:
日常生活中,有些媽媽喜歡讓寶寶中西藥混合著吃,以為這樣藥力猛”、“見效快”。殊不知,很多時候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因為有些中藥和西藥倘若混在一起吃,輕則會影響藥效,重則甚至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