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說法,到底孰真孰假呢?
“尖翅”≠“翅尖”
有一種說法是雞的“翅尖”部位是雞打針的部位,是雞的淋巴所在地,積累了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吃。這種說法混淆了兩個概念。第一,雞的“尖翅”跟“翅尖”是兩個部位。雞的尾骨退化,末尾幾塊尾骨愈合成一塊尾綜骨,該部位的肉質滑嫩,稱為“尖翅”,俗稱雞尖、雞三角、雞屁股等,這和雞的翅膀尖風馬牛不相及。
第二,雞的皮下注射給藥部位,多選在皮下組織豐富,也就是皮較“松”的地方。在翅膀附近注射一般選取翼下而不是翼尖,比如疫苗的皮下刺種。雞身上還有其他種種注射部位,并不是這些部位就都不能吃了,畢竟抗生素是要跟隨循環系統游走全身的,僅僅抓住“注射部位有殘留”這一點是片面的。更何況,許多抗生素還是通過飲水來給的。如果養殖者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操作,抗生素的殘留不會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響。
而被稱為“尖翅”的雞屁股部位,的確有兩個個應該被摘除的結構:“尾脂腺”和“腔上囊”。這兩個部位也很容易被混淆。
尾脂腺是雞身上唯一的脂肪性腺體,一共有兩枚,在雞屁股背側呈對稱分布。雞會用喙來啄取尾脂腺分泌的脂肪為自己的羽毛“上油”,以對羽毛起到隔離、保護作用。在禽肉業標準化屠宰中,尾脂腺是要去除的,這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會對肉的品質產生污染。
如果是自己宰殺,由于活雞這一部位直接向外界環境開放,且被雞啄來啄去,容易引發腺體的阻塞或者雞的炎癥等,因此吃的時候還是摘除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