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涼燥主氣,易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因此秋分后養生很重要!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飲食、進補,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飲食滋潤防秋燥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進補切不可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應注意禁忌,特別是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選擇輕松平緩的運動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適當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時可用冷水洗臉、洗腳、浴鼻,身體健壯的人還可洗冷水浴等。
宜早睡早起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結語: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秋分養生常識,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到了秋天的時候,怎么做身體更會更健康了。生活中大家應該要適當的鍛煉身體,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起居,平時可以常吃潤肺的食物,生活中注意身體的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