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已經到了立秋節氣,不過現在秋老虎也還在發威中,現在的天氣還是非常熱,立秋時,早晚的時候已經開始涼了,到了立秋吃什么好呢?一些人不太在乎天氣和節氣的變化,所以不注意自己的飲食,立秋的飲食禁忌有什么?
立秋吃什么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主要是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就是一個將軍的手下偷了農民的香瓜。因為將軍治軍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個時候農民出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的時候拾瓜不算偷。但是聽到這個話的其他士兵也開始搶瓜,瓜都被搶沒了,這個時候將軍就找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
2、杭州吃西瓜
在江南一帶立秋的時候有吃西瓜的習俗。以前的杭州一帶也有立秋食秋桃。就是到了立秋的時候,大人和孩子都要吃秋桃,每個人在吃完之后,還要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要將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大家認為這樣可以除瘟疫。
3、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的時候,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是需要吃肉的,也被人們稱為“貼秋膘”。到了這一天的時候,一些賣肉的地方,就會排起了長隊。雖然立秋天氣很熱,人們的身上卻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
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4、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臺灣吃龍眼肉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