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現在已經到了小暑節氣,要知道它在我國的農事耕作上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所以到了小暑這一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要知道小暑雖然有著固定的時間,但是每一年具體的時間都是不同的,小暑是什么時候?
在民間的時候小暑有很多習俗,常見的就是“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并且每年到了六月初六這天,在民間都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大家都說日晾曬后,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被蟲蛀,所以就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食新”習俗
過去的民間在小暑的時候有“食新”的習俗,就是小暑之后要吃新米,農民這個時候會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做好飯直接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這個時候人們還會嘗新酒等。有一些流傳下來的習俗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
吃餃子
到了伏天的時候,民間一直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的說法,還有一些人也會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要知道在伏天的時候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往往比常日消瘦,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小暑民俗
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所以許多與節氣相關的民俗都跟農事有關。同時,古人可沒有現在這么多的降溫設備,悶熱難當的伏日是非常難熬的,所以也有一部分習俗會跟防暑降溫相關。
首先說說農事方面的習俗。在大部分的農耕區,經過農歷五月的搶收搶種之后,六月份的農事主要是各種田間管理的工作。有農諺說:“夏播作物間定苗,追肥治蟲狠鋤田。春苗中耕帶培土,防治病蟲嚴把關”,大致體現了這個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內容。這些田間管理活動,一方面勞動強度相對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莊稼的過程中,也飽含著農民對秋季豐收的渴望。所以,祈禱豐收就成了小暑農事民俗中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很多的農耕區,過去都有小暑食新和祭祖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或者炒面等,鄉里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一種祈愿。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獻給祖先,在祭祀祖先的同時,懇請祖先保佑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