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到了雨水節氣,它是傳統的節日,到了雨水節氣就說明天氣會逐漸變暖,不過此時人們還需要適當的防寒。雨水節氣人們要如何養生呢?因為雨水節氣和春節的日期比較近,此時人們的飲食也比較豐盛,大家知道雨水節氣飲食原則是什么嗎?下面會有詳細的介紹。
疏肝養心,健脾祛濕
“雨水”節氣的意義就是降雨開始,這個時間段早上的時候有露、霜出現。不過隨著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比較容易困著脾臟,濕邪留戀,非常難去除,此時人們可能會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所以說在“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人們還需要保持肝氣調和順暢。
在雨水節氣的時候,人們需要注意天氣變化無常,這個時候大家非常容易受到情緒波動,會有心神不安的情況,這個癥狀對高血壓、哮喘等患者尤其不利。所以在平時人們需要保持心境平和,養心護心。還應該要讓心氣充沛,方能滋養脾臟。
遠離油膩,食粥養胃
“雨水”時節可以說是萬物生發之始,在這種陽氣發越之季,人們需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此時需要少吃生冷、油膩之物,還應該要顧護脾胃陽氣,大家可以適當的進食鯽魚胡蘿卜、山藥小米等食物,這些物質具有比較好的健脾養胃的效果。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故應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這一時期有兩種蔬菜值得推薦,即豆苗和薺菜。
此外,粥類素有健脾利濕、養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養生粥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如胡蘿卜南瓜粥、薏苡仁黨參粥、山藥紅棗粥、芡實蓮子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防“倒春寒”,避寒防濕初春陽氣漸生,日趨暖和,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此時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所以還需預防“倒春寒”,注意保暖,不應過早減少衣物。
一般日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下就需要“捂”,春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人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致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則易致頭痛,故洗頭淋浴后要及時吹干頭發和擦干身體。
摩腹提肛,運脾固腎
春夏以保養“陽氣”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養護體內的陽氣,達到運脾固腎的效果。摩腹時應仰臥,以肚臍為中心,手掌在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進消化,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