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日期:2020年6月18日,星期五。
結束時間:2020年8月22日,23:44,星期六。
農村老年人常說“夏至三庚數頭伏”。這里的“庚”指的是庚日,每一個庚日之間是相隔10天。
這意味著夏至在24個節氣中的夏至到來的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的中伏日期,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農村地區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始日期。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有些年份的中伏是10天,有些年份卻是20天。主要看第五庚是在立秋之前還是之后。如果第五個庚日是在立秋之前,那么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的出現時間,也就是說中伏是20天。
現在應該已經有所了解三伏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去理解這句諺語應該并不難理解了。如果要把這個成語拆開來理解的話,“伏包秋”意思就是立秋的當天正好是進入了末伏,意思也就是進入了第五個庚日恰巧也正是立秋的當天,這就說明了那個年份中中伏只有10天,按這樣算下來整個三伏天一共就只有30天了。而如果伏包秋就是立秋后進入末伏,而末伏的氣溫也開始下降,就說明立秋過后天氣就要涼快了,雖然還是感覺比較熱,但這就意味著夏季即將結束了,所以就有了伏包秋涼悠悠。
“秋包伏”意思是立秋后才進入中伏天。這意味著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才是即將進入末伏,也就是一年中熱的階段。意思是天氣很熱,并且這個中伏是20天。整個三伏天有40天。所以很生動地說:秋包伏熱得都想要哭了。
1、衣:春捂秋凍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
但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這時,應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
2、食:不宜大補
經過一個漫長炎熱的夏季,人們的脾胃多有損傷,消化功能尚處于脆弱狀態。因此,剛入秋時不宜大補,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為秋冬寒冷季節進補打下良好基礎。
3、住:早臥早起,防治空調病
立秋后,起居調養宜早臥早起,因為早臥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季適當早起,還可以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另外,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所以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里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同時,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要經常喝點姜湯。因為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
4、行:多做戶外運動,仍要防暑
立秋并非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到來,此時炎夏的余熱未消,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會真正地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后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此外,立秋后還適宜多做些戶外活動,適當多些日曬。上午10點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動,還可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類運動,周末還可嘗試登山等戶外活動。
結語: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立秋吃什么,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到了立秋之后應該怎么進補了。立秋天氣還是有一點炎熱的,人們應該要做好防曬,預防中暑的情況,平時要注意護理好自己的身體,避免太陽大的時候出門,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