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熱的時期,氣溫高,農作物生長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多、氣溫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豐沛、雷暴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頻繁的時期。
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
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
大暑前后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于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
華南西部入伏后,光、熱、水都處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
華南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華南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以趨利避害。
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大暑節氣是在梅雨季節剛過后不久的月份,此時天氣雖熱,但暑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甚至發病,而吃荔枝,能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以驅除暑、濕。同時,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
姜汁調蛋
民諺有:冬吃蘿卜,夏吃姜。在浙江地區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而山西、河南,在大暑期間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好吃。從養生學的角度看,鳳梨營養豐富,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是消夏解暑的佳水果。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吃半年圓
大暑前后是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臺灣也叫“半年節”。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喝暑羊
在大暑這一天,山東南部地區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去“喝暑羊”。從養生的角度看,羊肉在伏天吃有營養。炎熱的三伏天,人們體內容易積熱,將加有辣椒油、醋、蒜的羊肉湯喝下去,身體就會大量出汗,而五臟積熱以及體內毒素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對身體來說是有好處的。
結語: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大暑應該怎么養生,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在大暑節氣怎么做身體才會更好了,在大暑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減少中暑的情況,比較炎熱的時間段不要外出,還有少吃一點冷飲,這樣身體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