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頭長草必需修整
所謂掃墓,就是要清掃不利于墓地的東西,墳頭的草木會對家族的成員造成傷害,包括運氣和健康,所以掃墓一定要記得清掃雜草。
孕婦避免掃墓
孕婦是要避免去掃墓的,因為有很多人認為引起太重不好,但是從其他方面來說清明時候交通也是非常擁擠,所以處于安全考慮也不建議孕婦去掃墓。另外,如果女生來例假,也好不要去掃墓。
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在掃墓的時候要對逝者尊敬,而在掃墓的時候進行拍照就是大不敬,所以掃墓就應該心懷敬意,不能在木瀆合影或照相,否則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忌穿大紅大紫
其實這一點大多數人都知道。清明節是不能穿的大紅大紫去上墳的,就和不能穿大紅大紫去參加葬禮的道理一樣。當然本命年是例外,內衣可穿紅色。
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清明的時候作為外人的身份去參與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霉運。
發不遮額忌買鞋
額頭是人身體的神燈所在,是不可蓋住的。同時鞋子也不要在當天購買,因為鞋同邪,有點常識的朋友大多不會在這天購買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忌嬉罵,非議先人
墓地畢竟是應該肅穆的地方,嬉笑打鬧是雖先人的不敬。所以,心懷敬畏、嚴肅莊重是應該有的態度。如果帶小孩去的家長尤其要注意。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結語:通過文章我們了解到,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佳時機,另外在清明節掃墓的時候也是有許多禁忌的,大可以看看文章中提供的掃墓時的主要事項,提醒自己在掃墓事千萬不要犯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