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氣溫變化大,人們需要注意日常的養生保健。特別是現在的天氣,還是伴隨著那忽冷忽熱的溫度,冬天還沒有消散。那么雨水節氣有什么講究?雨水節氣的飲食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雨水節氣有什么講究
1、雨水節氣的日常保健有講究
1.1、勿過早減外衣。“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入骨,易傷骨關節致病。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
1.2、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
1.3、洗頭及時吹干。洗頭之后應及時用熱風機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中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如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風”之癥。
2、雨水節氣的飲食調理有講究
吃食物以平性為宜。今年“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郁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令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3、雨水節氣的調養脾胃有講究
雨水時節,養生應該著重強調“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雨水節氣的飲食原則
1、多喝湯粥養脾胃
雨水時節,人的脾胃容易虛弱,此時應多食湯粥以滋養脾胃。湯粥容易消化,不會加重脾胃負擔,山藥粥、紅棗粥、蓮子湯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將湯粥配上適當的中藥做成藥膳還能滋補強身。如可根據初春時節肝氣旺盛的特點,在藥膳中加入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等升發陽氣之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