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氣,與呼吸的關系為密切。秋天進行深呼吸有助于調養肺氣。你可以每天在睡前或晨起,平躺在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呼吸,鼓起小肚子,停頓幾秒鐘后,再把氣從鼻孔里面呼出去,小肚子收縮,反復做20~30次。
三、運動:以輕松平緩項目為主
秋高氣爽,也是鍛煉的好季節。但由于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還必須注意“三防”。
一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二防運動損傷。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的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
因此,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三防運動過度。秋天是鍛煉的大好時機,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秋天氣候干燥,預防秋燥,對于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還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四、情志:多走走趕走抑郁惆悵
進入秋天之后,從“天人相應”來看,肺屬金,與秋氣相應,肺主氣司呼吸,在志為憂。肺氣虛者對秋天氣候的變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深秋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抑郁情緒。
因此,秋季注重調攝精神為養生之要務。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分時的養生內容,還有一大部分是關于情緒的,應讓情志平和。
秋分養生,宜動不宜靜,動起來才能幫助氣血收養,且此時空氣質量佳,多出去走走既可鍛煉了身體,也能讓人神清氣爽。當然,除了快步走、跑步之外,多登高遠眺也是個好辦法,登高遠眺很容易趕走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對于極少運動的辦公室人群和老年人,剛開始運動時可多做做伸展運動,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從呼吸到循環系統、腸胃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全身氣血循環活絡了,人自然感覺周身通泰。
對中老年人來說,應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方可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
五、防病:秋分灸
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虛寒性胃腸病、虛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等患者艾灸更為有效。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節氣當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間隔,這樣療效比較好。
熱象明顯者慎做秋分灸。“溫熱療法”對于熱象明顯者來說可謂“熱上加熱”。咳嗽時痰黃、尿少、大便干澀,多數屬于熱癥;發燒、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來,也屬于明顯熱象,皆不宜做秋分灸。糖尿病者易留疤,應慎施灸。孕婦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老人的皮膚感覺遲鈍易燙傷,應由家人幫忙施灸。家人施灸時可將食指與中指置于穴位兩側,代老人感受熱度。
總結:秋分養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選擇正確的養生方式,才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出現在身體上,因此到了秋分我們一定要做好養生的工作,尤其是上述這五個方面一定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