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冬至,或許如今已經有很多人忘記了傳統二十四節氣,也忘記了冬至,然而,它還是來了,而且在這一天是有著很古老的習俗的,當然拼命工作的人們及時忘記了冬至,但也該了解一下這個時節該怎樣,畢竟老人都常說過好冬至一整年都少生病。
過好冬至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短的一天,也是健康養生很重要的一個時候。那么在這樣的時節誒,有著怎樣的健康養生常識呢?
在這一天里的不少古老習俗,蘊含著古人獨特的養生智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都有什么習俗及養生常識。
冬至習俗:全民放假 停止勞作
健康啟示:適當休息 讓身體恢復免疫
別看今天的冬至不過是不起眼的節氣,但是在古代,冬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清明、端午等節日,被稱作“亞歲”,意思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到了漢代,冬至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這一天,全國都要放假休息,無論是軍隊、農民還是商旅,都要休整。
冬至為什么要放假?原來,冬至是一年當中陽氣弱、陰氣盛的時候。一般認為,冬至為一陽生。陽氣潛藏在腎中,仿佛一點微弱的火苗,只有精心呵護才能逐漸生發。正因如此,很多老年人會在冬至前后出現腎陽虛的傾向,表現為夜尿多、小便頻、畏寒肢冷、精神倦怠,風濕骨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在這個時候集中發作。
正因如此,人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折騰”,從事過于繁重的勞動,更不要有情緒上的大的波動。古人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放假,主要就是為了讓人們休養生息,在一年的辛苦勞作中“緩口氣”,讓身體正氣得到提升,免疫功能得到恢復。作為當代人,應該在這個階段停止熬夜,暫時停下手中繁忙的工作,自己給自己的身體“放個假”。
冬至習俗:無論南北 都吃面食
健康啟示:溫養脾胃 幫身體抵御風寒
在冬至的傳統習俗中,吃面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無論是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老百姓要么吃餛飩,要么吃餃子,要么吃湯圓,總之離不開面食。不少面食中的餡,大體上以羊肉為主。這樣的習俗源于漢代,初是為了紀念漢代醫圣張仲景。
古代名醫張仲景素來體會民間疾苦。有一次,他辭官回鄉,正值冬季,發現當地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而且大多身患凍瘡,有些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見此情形,張仲景支起大鍋,在里面放入羊肉和能夠驅寒的藥物一起煮,隨后將羊肉和藥物撈出來用面包好,蒸熟,分給老百姓吃。這樣一來,有了驅寒食物和藥物的幫助,百姓們的凍瘡好了很多。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吃羊肉、面食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盡管當代人的生活條件比從前好很多,但是冬季御寒依然不可忽視。尤其是年紀大的老年人,更要防止因為低溫而導致的各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病、消化系統疾病和泌尿系統疾病。另外,由于面食容易消化,所以在冬至前后脾胃虛弱的時候吃一點,可以減輕胃腸道的消化負擔,起到溫養脾胃的作用。對于乏力、怕冷、沒有精神、腰膝酸軟的老人來說,吃羊肉大蔥餡的餃子,為合適。
冬至習俗:穿衣打扮 改善心情
健康啟示:調節心理 別讓情緒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