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再過幾天就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氣,天氣逐漸炎熱起來,我們也要做好立夏養生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好立夏養生呢?不要著急,接下來就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吧!
五一小長假剛過,人們普遍感覺到氣溫升高了。本周四就是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中醫提醒,“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容易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上火、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癥。
“立夏”以后飲食應注意“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
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同時,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高,濕度大,細菌容易繁殖。飲食要注意衛生,少吃隔夜飯菜,碗筷要干凈,以免染上腸炎、痢疾,體虛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
中醫指出,立夏養生還應注意的一點就是“靜養”。立夏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人們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
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使人們心火過旺所致。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志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
人們在閑暇之余可多做一些安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釣魚、書法、下棋、種花等。
“立夏”的到來代表天氣轉暖溫度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中醫稱,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學會養“心”。
特別是老年人,每年夏天由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所以中醫建議,老年人應該盡量保持精神安靜,笑口常開,做到自我調節情緒,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立夏養生的三大習慣
增酸為主
立夏之后,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腠理易于開泄,此時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藥品,如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等,可使皮膚適當收縮。
另一方面,隨著溫度逐漸攀升,人們難免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
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如果立夏后還多吃油膩的食物,很容易上火,造成身體內、外皆熱,甚至出現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癥。
重視午休
到了夏天,心陽為旺盛,功能強,當氣溫升高后,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
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此時人們不僅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因此,立夏之后,不妨來個午休。
午飯后,人的身體為保證食物的消化吸收,全身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系統,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加上經過一個上午的工作或學習,腦細胞也處于疲勞狀態,故有昏昏欲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