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如何休息
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就進入了立冬。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立冬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的時節,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適當進補。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
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不可盲目“進補”。
需要提醒的是,食補和精神、起居調養要結合起來使用。
立冬時節要注意保持心境平靜、情緒安寧外,既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也要注意保暖,睡前可以熱水泡腳,促進機體陰陽氣的調和。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從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攝氏度為冬季。
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為結束之意。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
其實,立冬日除了食補,還要重調養。
我國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并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
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其中,起居調養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
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