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習俗有哪些
南北方在霜降節氣傳統習俗由于情況不同在霜降節氣時的風俗也不大相同,在北方霜降節氣傳統習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的說話,而南方則有打芋煲、送芋鬼的習俗。
我國南方地區,霜降時節大都處在三秋大忙時刻,搶收雙季晚稻、晚玉米、甘薯等,有的地區則忙于茶葉的培土壅根、棉花采摘等。
俗話說“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說的就是霜降后抓緊收割雙季水稻之事,莫貽誤農時。
對于霜降節氣傳統習俗南北方各地而言,霜降時節也是糧食開始入倉入窖收藏的時期。由于南北方各地情況不同,所以儲藏方式也不盡一樣。山東一帶多將曬好的糧食裝進盤好的糧囤。
像紅薯,有兩種儲藏方式,一種是打地窖存放,一種是切成片,趁天晴晾成地瓜干,然后入囤。
此外,霜降節在民間還有許多講究以祛兇迎祥的霜降節氣傳統習俗,求得生活順利、莊稼豐收。例如山東煙臺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廣東高明一帶,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
當地小孩以瓦片壘梵塔,在塔里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后,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后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現了人們樸素的吉祥觀念。
1、霜降吃柿子
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2、霜降吃鴨
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
3、吃蘿卜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秋后蘿卜賽人參。蘿卜是種家常菜,也被認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
4、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
5、霜降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
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扣,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6、農事
“霜降前后始降霜,有的地方播麥忙。早播小麥快查補,保證苗全齊又壯。”這是霜降農事諺語里的一段,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霜降這一天也有農事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