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李艷玲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為宜,中午時分應注意午休,有利于保養精氣。
為了確保睡眠質量,可將臥室整理得較為溫馨舒適;床頭可放些散發著清香味的水果,這樣有利于入睡。此外,睡覺前做些適度運動,如散步、快走等都有利于改善睡眠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
處暑——飲食
處暑,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煉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
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干燥為特征的病變,分溫燥和涼燥兩種。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病癥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較輕,治療也比較容易,但家庭護理和調養十分重要,否則可能會纏綿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飲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潤為主。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結語:通讀全文,大家是不是已經了解什么是處暑了呢?處暑的到來大家心里都是很開心的,應為沒有了炎熱的天氣,備受煎熬的皮膚可以可到了放松,大家在處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食,多了解一下處暑養生的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