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醒
養腎須知:你是陰虛還是陽虛
從年齡上看,中青年多為腎陰虛,中老年多為腎陽虛;我們通常有如下自辨法確認體質:
辨舌相:陰虛者,舌齒紅,舌形瘦,苔少,苔薄;陽虛者,舌齒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辨精神:陰虛者,燥熱不安,易發火;陽虛者,畏寒肢冷,氣短懶語,抑郁不歡,疲憊,愛哭。
辨寒熱:陰虛者,怕熱,出熱汗,手心煩熱;陽虛者,怕冷,出涼汗,手腳發涼。
陰虛陽虛進補原則
腎陰虛可多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山藥、干貝、栗子等食物,忌吃或少吃蘆薈、荸薺、柿子、生蘿卜、洋蔥、辣椒、醬、白酒及香煙等。
腎陽虛應多吃生姜、辣椒、蔥等甘溫益氣之品。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如冷飲、生冷的瓜果等。
進補:多食高蛋白食物
冬季,尤其是小寒節氣后,很多人習慣此時進補。進補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毫無章法地亂補,合理進補才能及時補充氣血、防寒保暖,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另外,人們進補應以食補為主,以溫補為宜,不妨多吃些溫熱的食物,如韭菜、大棗、羊肉、豬肝、雞肉等等。
小寒怎樣科學進補
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介紹說,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進入小寒節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冬季干冷的時候,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要性。
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順其自然為好。
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
當然,在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就更好了。
營養專家表示,小寒時節已是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