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養生原則四:適當鍛煉
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各地區小寒食俗有哪些
進入小寒節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冬季干冷的時候,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要性。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順其自然為好。
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當然,在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就更好了。
營養專家表示,小寒時節已是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栗子粥、三色杏仁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而且偏于陽虛的人,食補以羊肉、雞肉等溫熱食物為宜,因為羊肉、雞肉性溫熱,具有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能;陰陽俱虛的人,以牛骨髓、蛤蟆油等進補,可起到壯陽滋陰的作用;偏于陰虛的人可補鴨肉、鵝肉,因為兩者性味甘平、補虛益氣。此外,龜、藕、木耳、魚、豆制品等都是此時進補的佳品。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