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養生
冬至是一年中天地陰陽氣運轉接的關鍵時刻之一,也是人體內陰陽氣轉接的關鍵時刻。此時陰盛陽衰,陰極生陽,一陽萌動,所以中醫養生理論特別重視冬令進補。冬令進補多選擇從冬至開始,可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進補后可發揮大的藥效,且可保存封藏長的時期。此外,古曰:“秋冬養陰”,特別是陽虛的人們,冬季補濕補陽氣的同時,也應重視養陰,補耗人體的陰精,陰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陽氣的生長。還應注意的是,許多宿疾易在這一時期發作,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在這時期的發病率相當高。
飲食進補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陽護陰為根本,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具體的是應遵循增加熱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證施補等基本要領。增加熱量就是此時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按科學的分析,此時所需比起秋季需要的能量要高出10%—15%。少食咸多吃苦的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經主咸,心主苦,從中醫五行理論說,咸勝苦,則腎水克心火,使原本就偏亢的腎水更亢,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宜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如《舊時調攝箋》曰:“冬月腎水漸成,恐水克火,故宜養心。”辨證施補是陰虛之人多食補陰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蔬菜、水果、魚類等清淡食物;陽虛之人宜多食溫陽食品,如韭菜、狗肉等;氣虛者應食人參、蓮子、淮山、大棗等,血虛者應食荔枝干、黑木耳、水魚、羊肝等;陽虛者宜食水果、蔬菜、苦瓜,忌狗肉、酒等辛熱食物,血瘀者宜多食桃仁、油菜等;痰濕者多食蘿卜、紫菜、海蜇、扁豆、白果等;氣郁者少飲酒,多食佛手、橙、陳皮等。
家庭養生湯品宜栗子冬菇鮮雞湯、茨實北芪豬瘦肉湯、黑豆圓肉魚頭湯、紅蘿卜、紅棗豬橫月利湯、芝麻黑豆泥鰍魚湯、女貞子黑棗牛月展湯等。
冬至養生有五大注意事項
12月22日便迎來一年一度冬至節氣,冬至前后被人們譽為進補的佳時期,然而冬至養生主要包括起居、養心、藥物、飲食、進補禁忌等五個方面。
一、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再次,冬至節氣宜在白天多曬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
冬至時節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避免損傷陽氣。可選擇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動靜結合的運動。
二、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