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好像都有焦慮的時代,關于焦慮一詞網絡上也已經有了很多的新興詞匯,比如“喪、emo、云”等體現負面情緒的詞語,所以“焦慮”一詞已經成為現代人口中的高頻詞匯,比如你可能經常會聽到身邊的說工作焦慮、學習焦慮、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等等,再或者會說“我好煩啊、煩死了”這種充滿負面情緒的話。
焦慮的情緒給人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通常一般所產生的焦慮可能只是一段時間感到不開心,但是過一會就能緩解這種情緒,但是對于焦慮癥的人來說,這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嚴重困擾,身心都得到束縛,就仿佛身上有千斤重物壓著自己,得不到喘息的機會,而且心里會感到煩躁,做任何事都沒有動力。根據研究表明,焦慮癥的患者在我國有5000萬-8000萬左右,并且它的發病率較高。
首先要知道一個誤區,焦慮情緒并不等于焦慮癥。焦慮每個人都會有,畢竟焦慮只是一種情緒,一般所產生的焦慮并不能代表什么,可能只是一時的“喪”。
一般來說焦慮癥的患者會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表現一:焦慮情緒得不到緩解和控制
對于正常沒有焦慮癥的患者而言,會因為一件不順心的事而感到煩惱而產生焦慮,但是這種情緒是會有所緩解,比方說有些人壓力大的時候喜歡吃甜食、好好休息睡一覺、做運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等來緩解焦慮情緒,雖然煩心的事有很多,但是吃一頓就能夠繼續活力滿滿;而焦慮癥的人并不會因為做這些事就能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會仍然處于相當焦慮的狀態,嚴重焦慮癥患者可能需要醫學手段,比方藥物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表現二:焦慮情緒影響正常生活
對于焦慮癥的患者而言,即使是一件小事他們可能都覺得煩躁,總是有操不完的心,同時在工作學習的時候專注力也不夠集中,可能會有以往順利完成的事情突然就難以成功做到的現象,并且會難以入睡以及坐立難安,焦慮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判斷自己是否焦慮可以看看是否有以上的現象,當然這并不是準確的,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如果想要一個準確的判斷還是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查測試。
焦慮情緒的由來是多方面的,環境因素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如所處的工作、學習、家庭環境,當你在工作學習的時候,領導老師要求的工作任務讓你感到重的時候焦慮的情緒也會產生;再或者你的家庭,現代年輕人應該深有感想,大部分的年輕人面臨著催婚現象,和自己的父母總會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父母和自己都會產生焦慮感。
其次就是性格,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遇事遇人所處的反應都會有所區別,比如當一個外向性格開朗的人到一個陌生環境,并不會此感到困擾,并不會感到不自在,但是這對于內向的人來說,就可能會有點不知所措,手腳都不知道怎么放,對于這點很多網友表達自己“社恐癥發作了”,從而就會容易導致情緒焦慮。